端午竟是ldquo防疫节rdquo

《中国疫病史鉴》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曾先后发生过次疫病。

虽然中国发生过这么多次疫病,却从没有出现过诸如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因一次疫病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这些都离不开古人运用中医中药的聪明智慧来防治疫病。

端午节就快到了,纵观端午节活动,均与健康和防疫相关,小编今天就带大家从端午民俗,看先民在没有“口罩”的年代,顺应天时、趋利避害的防疫物语。

一则,食饮法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其习俗主要有吃粽子,挂艾草,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古语云:“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认为喝雄黄酒可以驱虫解五毒,达到预防和抑制疫病的作用。

不过,现代科学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雄黄酒虽不可饮,菖蒲酒却不妨一饮。菖蒲酒是用菖蒲、艾叶泡制而成的酒,苏轼《端午贴子词》中道,“万寿菖蒲酒,千金琥珀杯。”

明史记载,每逢端午这天,皇帝都会赏赐宫眷内臣一起饮用菖蒲酒,并穿上“五毒艾虎补子蟒衣”。

二则,焚香法

“凡瘟疫之流行,皆有秽恶之气”。

其中,焚香是古人防疫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民间百姓在瘟疫流行、端午前后、或岁旦时,用艾叶、苍术烧烟,以避邪气的风俗,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空气消毒法。

三则,悬挂佩戴法

《荆楚岁时记》中记,“采艾,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艾草和菖蒲都是熏草,可驱虫去毒,端午时,古人以门前、床头悬挂艾叶、菖蒲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也证明:艾叶中的挥发油(香味成分)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病毒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此外,人们还会随身佩戴由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制成的香囊,既小巧可爱,又驱瘟散毒。

四则,药浴法

蓄兰沐浴是端午风俗最早有文献记录的内容之一,在《荆楚岁时记》中称端午节为“浴兰节”。

但是这个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指中药佩兰,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解暑之功效,可煎煮沐浴。

药浴的目的不仅是清洁身体,也有利于驱虫避害,同时夏季天气炎热,易滋生细菌,药浴可帮助体内毒素排出,防治一些皮肤病。

五则,涂抹法

此法类同药浴法,即将中药粉末涂在身上,预防时疫。

在端午节,古人有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以辟邪防疫的习俗,“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

六则,药茶法

在我国,以中药药茶预防疫病源远流长。两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就用“葱豉茶”预防和治疗伤寒时疫;

晋朝葛洪,创“避瘟散”煮茶以预防时疫;

唐朝初年南方瘟疫盛行,药王孙思邈创“屠苏酒茶”,遏制瘟疫的蔓延;

在民间,有法善施茶平息瘟疫的故事,岭南中医诊方亦常用安茶作引,祛邪避暑;

这种能治病消灾的药茶也渐渐演变成今天的端午茶。

此外,洒扫庭院、赛龙舟、竞渡、放风筝等节日习俗,都具有清洁、防疫和健身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人们有了更先进、科学的防疫保健方法,但端午节,依然让我们领悟到古人的防疫智慧,也警示着我们:防疫,是人类发展的常态,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防护措施,才能安居乐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gshue.com/csxt/9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