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讲文化#在传统文化里,腊月是辞旧迎新的月份,也是个祭祀大月。因此腊月的节多、讲究也多。腊月初八是“腊祭日”,在此之前要先“驱傩”。啥是驱傩呢?
1·“初七”是啥日子?
相传女娲在创世之初,先造出了“六畜”,也就是鸡狗猪羊牛马这六种动物,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天被认为是“人”的生日,也叫“人日节”或者“人庆节”等。
大概是从汉代开始,人们就会在这天戴一种叫“人胜”的头饰;到了晋代,人日节除了戴人胜、贴人胜之外,又多了吃七宝羹和登高祈福的习俗。
宋代《太平预览》里也有“七日为人日,以七菜为羹,剪彩或镂金铂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登高赋诗”的记载。
人们还会以正月初七的天气来占卜,称“初七日谓之人日,是日天气晴明者则人生繁衍”,以初七天气晴朗为吉,象征生活平和,无病无灾。
从正月初七到腊月初七,人们经过了一年的风霜雨雪、喜怒哀乐,终于到了年底腊月人日,就要把一年里经历的所有不顺和疾病驱散,更轻松、快乐地迎接新的一年。
2·啥是“驱傩”?
驱傩其实是用一种类似巫术的方式,以巨大的声响、鲜艳的颜色,以及辟邪的器物、动作等“驱疫除病”,还民间安康祥和。
民间驱傩的习俗,大概在西周时期已成礼制,仪式都相当隆重,有傩仪、傩歌、傩舞以及傩戏等项目,重点在于驱邪逐疫、除灾祈祥,并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等。
据古籍记载,古代一年当中有三次驱傩仪式。第一次是春季的“国傩”,“季春出疫于郊,以攘春气。阴寒至此不止,害将及人”,是为了防止春寒不止伤人致病。
第二次是秋季的“天子傩”,由天子在太社中进行,“仲秋九门磔攘,以发陈气,御止疾疫”,是为了防止秋季阴气伤人;第三次就是腊八前一天的“乡傩”或者大傩,旨在“送寒气”不使“强阴出而害人”。
《后汉书》书中就记载有大傩的时间,为“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腊日指的就是腊月初八,“先腊一日”即是初七人日。
三次驱傩仪式基本都在季节交替时进行,因为季节交替时天气变化无常,人们容易生病。在不同季节的人日举行仪式,都是为了驱走病痛,防止疾疫扩散等。
不少典籍里也有民间驱傩的记载,比如《论语》里有“乡人傩,朝服而立而阼阶”的记载,是说孔子遇到乡傩,穿戴整齐站在台阶上。
;《吕氏春秋》里也有“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的记载;苏轼还写过“府卒来驱傩,矍铄惊远客”的诗句。
3·民间如何驱傩?
在古代,人们除了会参加“地方”上组织的驱傩仪式外,还会以自己的形式进行驱傩去病。有“初七不驱傩,病祸家中落”“腊前驱了傩,老小无病祸”等的说法。通常会有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打灰,也叫打灰堆。就是在腊月初七早上,天亮前拿一根柳树枝,或者挂着铜钱的竹竿,用力敲打灰堆或者垃圾堆。
据说打过“灰堆”后,一家人便会无病无痛、逢凶化吉,就连未完成的心愿也会更容易实现,所以打灰也被人叫作“击如愿”“打如愿”等。
第二种是烧糁盆,是把粮食渣滓、碎柴渣滓等放在盆里点燃,火光越红,火苗越高效果越好,有些家庭还会分别腊月初七和除夕晚上烧,以去疾求吉,古籍《武林旧事》里就有“蔶烛籸盆,红映霄汉”的描述。
第三种是焚苍术,苍术是一味中药材,能消燥湿、盆脾胃。人们焚烧苍术和其它药材,以求辟瘟祛湿、祈求健康。
《本草纲目》里有苍术“能除恶气,入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的记载。人们会在染疫区域以及“久旷之屋”,焚烧苍术进行消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