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语音
语音课内容戳这里收听↑可以点击页面最下方“阅读原文”到喜马拉雅收听更多本系列音频~
本节文字复习对应的语音原版内容(含医案原文及具体药方)点这里查看→水液运化靠“气化”
讲讲补土派的脾胃学说
文字版本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讲李东垣看病的故事。今天讲什么呢?讲这么一个小便不通的病例。那么这个题目是热在下焦小便不通治验。这个患者是北京人,叫王善甫,他职务是什么呢?为京兆酒官,京城这个地方,负责酒的官员,大家看职务就说明了他病后面的病因了,很有意思,为京兆酒官。什么病呢?“病小便不利”,这个小便不利在中医里面经常出现,什么意思呢?就是小便不痛快。一般说我们去小便,比如说您攒了很长时间,攒了半天,一去尿下来了,有的小便不利什么意思呢?总觉得有尿,去的话,每次尿一点,然后回来还觉得有尿,再去一点,不通畅,所以这叫小便不利。那么像这位小便不利,确实是比较严重的,因为题目叫小便不通,说明有的时候会便不出来了。同时有什么症状呢?同时“目睛突出”,大家看,眼睛往外突出了。“腹胀如鼓”,这个肚子胀的像一个鼓一样。膝以上,就是膝盖以上坚硬,“皮肤欲裂”,我估计可能在座各位朋友们,没见过这样的情况,皮肤欲裂什么意思?那皮肤胀的,绷得紧紧的,你往上一碰,我告诉大家什么样呢?都怕手指这么一划他皮肤裂开,所以皮肤欲裂。然后“饮食不下”,吃不下去东西。所以大家看他这个情况是什么样?就是小便不利,小便不通,导致体内的水液代谢出了问题,这个水液出不去,蓄积在体内,体内压力越来越大,张力越来越大。这种张力导致眼睛往外突出,腹胀如鼓,肚子胀的像一个鼓一样,很大很大的。那么里面一敲像西瓜似的,都是水。那么膝以上坚硬,这个膝盖皮肤坚硬的,说明肿起来了,胀起来了。而且这个肿的不是一般,一般的肿软软的,一按一个坑,他这个好嘛,里边都是水,胀胀的,皮肤欲裂开。然后饮食不下什么意思呢?他这个里面都堵了,堵了以后,喝水就喝不下去了,吃东西当然也吃不下去,尤其喝水,因为里面水液太多了,本能的就不想喝水了。那么这种情况有点意思,一会儿给大家分析。大家发现没有,上中下焦,三焦的症状已经都有了,上焦眼睛已经开始胀出来,中焦饮食不下,脾胃已经出问题了,饮食不下,那么腹胀如鼓,这说明下焦也是胀的厉害,膝以上包括下焦以下,下肢都肿,这个时候这说明什么?水湿特别重了,水往下走,膝盖以上都胀的很厉害。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请医生来用药,“甘淡渗泻之药皆不效”。那么什么是甘淡渗泻之药呢?比如说茯苓,去湿利湿的,甘淡之药,我们说薏苡仁等等,去湿药,没有效果。正常我们治这种病怎么治呢?一般治这种病大家会想,水湿很重,那怎么办?泻水湿,所以大家会用这种甘淡渗湿之药,往下泻水湿,淡渗利湿。有的时候加点补脾的配合,一般是这么治疗的。所以我们一般治这种情况的时候,是补脾去湿,比如说补脾的加点党参,加点白术,这是补脾的,再配茯苓,配点苍术,配点泽泻、薏苡仁等等,往下泻水湿的,我们会这么用。但是这个里面,发现用甘淡泻湿之药皆不效,都没有效果。这位就跟我们正常的不一样。这个时候请李东垣来了,李东垣来了一看,说你这个病可很急,叫“疾急矣”,大家看,中国古文真是看的,不是读的。疾急矣,这几个字读音都差不多,疾是疾病,情况很急了,疾病的情况很急了。这个怎么办呢?我们先好好想想,“而非精思不能处,我归而思之”。什么意思?这个事儿一定要好好想想,你这个病情要好好分析。我先回去想这个问题,想这个病情思考一下,等我思考明白了,我再来给你开方子。所以大家看,从这个医案我们可以看出,李东垣这个人,那种高手,那种国医,但是对患者还是非常认真的,绝对不是我差不多,先开个方子,你先试试,不是的。一定是这个病没想明白不行,一定要回去想去,我思考一下,认真的思考,思考明白了,我再来给你开方子。所以李东垣很认真思考病情。再说明什么呢?也不是所有的病到他这来,一上来就能治,不是的,他也要思考。那么回去以后这个细节更有意思,“夜参半,忽揽衣而起,曰:吾得之矣”。怎么回事呢?夜里面,睡到半夜觉,突然一下披着衣服起来了,我想明白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李东垣压根儿就没好好睡觉。为什么呢?因为他脑子里面一直想这个患者呢,所以躺在床上人也在想,他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水肿胀这么厉害,小便不利,小便不通,可是用淡渗利水之药却不起作用,这是为什么呢?人家想,结果半夜的时候,一下子想起来了。这个时候罗天益是他的徒弟,我估计罗天益在身边,所以他起来,“吾得之矣”,这个事儿跟谁讲了呢?跟罗天益讲的。这个罗天益得吓一跳,这个师父半夜都没睡,他也在想呢,然后说“吾得之矣”,我知道答案了。怎么回事呢?这里面就有说法了。“《内经》有云,膀胱者,津液之府,又气化而能出焉”。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讲膀胱的作用,这个尿液出不去,跟膀胱有关,在膀胱里边这个口不开,你就出不来,小便不利。那么这个膀胱到底怎么回事呢?《内经》里面这么讲的,《内经》里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就是这个液体藏在膀胱里面,气化则能出焉。什么意思呢?这个尿液在里面,靠谁来给运转呢?比如说这个尿排出去,正常的津液留在体内,把废物通过尿液过滤出去,通过谁呢?气化则能出焉。只要气化正常了,这个膀胱的滤尿的功能,就把尿往外排的功能,就能正常。这个是《黄帝内经》的原文,对这个膀胱往外排尿这个功能的描述。那么李东垣他们师徒几人,都是学《黄帝内经》出来的,所以他们对《内经》领悟特别深,而且一旦看到病,这个病怎么治,觉得难治的时候,人家想《内经》的话去,《内经》里面怎么指导我们的。这话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抛开这个医案讲,什么意思呢?是这样的,我们人体的水液在体内代谢,正常的代谢称为津液,天津的津,液体的液。那么它一部分如果血液需要的时候,转化为血液,给血液提供液体,那么运化不需要的通过尿液排出体外,通过汗液排出体外。那么这个水液在体内代谢,它的场所是什么呢?是上中下三焦。这三焦是什么概念呢?其实中医历史上,对三焦的概念,也是很模糊的。大家各种经典都论述过三焦,但是到底什么是三焦,大家也有点说不清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说法。三焦有的人说什么呢?身体上中下三个部位的划分,比如说心肺属于上焦,脾胃是中焦,再下边肾和膀胱,这都属于下焦了,这是三个部位的划分。但实际上三焦比这个要复杂,三焦是体内液体运化的场所,所以《黄帝内经·素问》里说的,“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说明什么?说明三焦是体内水液运化的,这是一个场所。在水液运化比如说体内津液运化的同时,为身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各种营养的转化,所以像《黄帝内经》里面又说,“三焦是仓廪之本”,什么意思?就是仓库,我们身体的能量来源,物质能量来源有关。“营之居也”,这个营是什么呢?就是体内的液体,能量物质,这种液体类的,比如说营卫,卫是气,走在外边,营是走在脉内的,这种液体类的营养物质。营之居也,大家看到没有,它跟液体都有关。“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能出入也”,能够进行代谢能够转化的。所以应该说三焦在我们体内是非常重要的,只不过大家不理解,到底什么形象呢?到底描述什么样呢?其实三焦是非常细微的组织结构,水液在里面走,然后进行能量转化,体液运行的通道,所以这是三焦。那么这个三焦跟什么相关呢?它三焦里面运转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呢?什么推动体液液体在里面去运转?好像中医历史上又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元气,有人说是三焦相火,有人说这是元气,来自气海,比如说上气海下气海,张景岳就说是来自下气海,来自气海。我们身体的能量实际上都是元气,这个能量推动三焦去气化里面的这些水液。实际上怎么推动的呢?是推动脏腑功能,脏腑功能在控制它,比如说上焦水液跟什么有关?跟心肺有关,尤其是跟肺有关。当肺气足的时候,肺气通畅的时候,上焦运行正常,上焦的水液运化就能正常。因为肺主一身之表,所以当这个肺气正常的时候,上焦水液运行正常。我们就说水之上源就得到了解决,正常调节,这是水之上源。如果说中焦脾胃正常的话,尤其脾气充足的话,就不会出现因为中焦而导致水液的问题,这叫水之中源正常。那么水之下源呢?跟膀胱肾有关。当膀胱和肾有问题的时候,下焦水液就会出问题。那么这里面核心是什么呢?核心是肾,是肾气。这个时候当肾气正常的时候,膀胱里面调节水液功能正常,也不会出现水之下源有问题。那么这个里面肾很重要,肾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应该这么说,整个身体脏腑,肺气从哪来。脾胃之气从哪来,这些气也都根源于肾气。所以肾是我们命门相火,是身体正气来源,所以说元气是推动三焦之气运行的动力。元气哪来呀?元气是肾气那来的。因为肾精充足,这个人的元气才能充足,才能三焦正常。所以大家看到没有,古人有各种说法,三焦运化水液,动力从何而来,元气呀三焦之气相火等等,其实核心都是肾气。肾气足了,我们肺气才能足,脾气才能足,一身之气才能运行。所以这里面肾更关键。那么有朋友问了,您讲这么多有用吗?各位,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身体内水液代谢的情况。现在我们都知道水湿重,为什么?很多人水湿运行出问题了,我们体内70%的份量都是水,我们是由水构成的。那么如果每一个人,您对体内水液是怎么运行的,它的动力来源在哪,它场所在哪,哪个脏腑控制它,您都不了解的话,是您对自己身体压根儿不了解,所以我今天把三焦,其实有机会把三焦给大家多讲一讲,这个三焦呢,古代讲的乱七八糟的,你自己看古文你会看晕的,因为不同的经典讲的不一样。到底三焦有没有形态,它只是一个描述,还是一个器官,到底它干嘛用的,它有什么作用,我跟大家讲各种经典讲的不一样,我给大家简略讲一下,我说是津液体内液体运行的场所,很细微的组织结构。那么这里面它有动力来源,能够让里面运化,代谢营养,提供营养,排出废物等等,那么这个是三焦的实质。那么你再了解一下,什么脏腑跟它运行有关,三焦为什么上焦水就堵了,跟哪个脏腑有关?跟肺有关。你要了解一下。所以碰到这种现在水湿重的人特别多。你看舌苔特别厚,舌头边上有齿痕的人非常多,这就是体内水液代谢有问题,肯定水湿重,要不然哪来齿痕呀?你是体内水液特别多,排不出去了,结果导致器官肿胀,舌头胖大,舌头胖大以后,每天24小时,压在牙齿上,再一伸舌头,舌头边有齿痕了。说明您体内水液代谢就有问题,大家要了解这些知识。那么李东垣他也在研究这个东西,说这个人很有意思,这个水怎么排出去呢?想了半天,突然披着衣服起来了,说我想明白了,说《内经》里说膀胱怎么样,膀胱里面有水液,往外排。这个跟什么有关呢?跟气化有关。当你肾气充足了,下焦之气才能足,下焦之气足了,它才能控制膀胱,在里面运行。然后把水液排出去。所以这个事儿跟气化有关。气化这个词儿大家一定要记住,什么是气化?就是在我们正气,在我们元气和肾气,我们身体正气的作用下,我们的脏腑功能开始能够正常运转,把糟粕排出去,把营养留下来,整个这个过程应该说是气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正气的鼓舞下,我们身体开始变化,开始运转起来,所以这是气化。具体来讲,我们气化这个词儿,经常运用在尿液上。说这个尿凭什么废物往外排,营养物质,有用的留下来,这个过程是什么呢?古代人形容像一个下边点着火的炉子一样。你这个炉子里边,水怎么发生变化呢?有的变成蒸汽升上去了,有的留在底下沉底,怎么变化的呢?是下边有这个火,点这个火,这个火点着了,让上边水发生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描述为气化的过程。那么在膀胱里边也是,凭什么尿废物排出去,有用的留下来,重新进入我们身体的循环,凭什么呢?是气化。肾气充足,所以这个肾气在这里特别特别关键。这里面李东垣就说了,所以这人已经用了肾气之药,而且这个病越用越厉害,这一定是气不化,就是这个气不能把它化了,正常气化是温阳,这个火点的越着了,他才越好,现在怎么不行了呢?启玄子云,这个启玄指谁呢?是王冰,是唐代一位著名的道医,这位是个高人,我们的《黄帝内经》基本上是他给整理过后,我们才看到现在本的《黄帝内经》,所以启玄子王冰对《黄帝内经》的保留特别特别重要。而且我们后世大家研究《黄帝内经》,很多人研究王冰他的注释,他对《内经》的领悟很深刻。“启玄子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什么意思呢?阴阳是互相依托的,互相依靠的,单独一个阴一个阳,构不成生物,构不成生命体,必须阴阳化合在一起。那么如果没有阳,这个阴就无法生,无法出现。没有阳,你阴从哪出来呀?没有阴也很重要,没有这个阴,阳无以化。阳也没法让身体机能气化去,阳也没法去变化。所以这个话特别重要,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现在我们就根据这句话来判断,这个人我用了太多阳药了,这个阴好像没考虑到。所以李东垣说,“甘淡气薄皆阳药”,那些淡渗利湿的,甘淡利湿的药,我们用的茯苓都是阳药,甚至有可能当时用的时候,都是温阳的药用了,不光淡渗利湿,有可能补脾温阳的等等都用了,一般人想到,利水湿都想温阳,把水湿再给你泻一下就应该可以了,都这么想。但是这个不行,为什么?因为“独阳无阴欲化得乎?”就是你只有阳没有阴,你怎么能让气化正常运行呢?所以第二天,“以群阴之剂投之”,就是第二天他用了很多凉药,群阴之剂,就是各种凉的药投下去,结果怎么样?“不再服而愈”,就没有服第二次,一次喝下去,这个患者就好了,水哗哗就出来了,体内压力减轻了,各种症状消失了,就好了,不再服而愈。那么他这个群阴之剂是什么呢?这里面我们可以聊一聊,是不是滋阴的呢?也有可能是滋阴的。只要我们判断这个患者是肾阴不足,是阴虚,那么这个时候用滋阴之药,就是让他肾气正常运转,因为不能这个时候再用阳药了,用滋阴之药就可以。比如说我曾经调理我老母亲,我老母亲曾经早晨起来腿肿,一般想老人腿肿,一定是阳气不足,不能化去水湿,所以用温阳的去湿的,这是一般的思路。但是我老母亲舌头就是红,我老母亲一辈子阴虚体质,一直调理。我一看她舌头红,开的方子是熟地、生地、沙参、麦冬全是滋阴的,就配了15克的生黄芪,配了怀山药,其他都是滋阴的药。结果这个服完以后,这个水肿立刻就消了。我妈还用手机单独把这个方拍下来,说这个方治水肿有用,这个方治阴虚有用。这个就是李东垣以群阴之剂投之,这种方法是滋阴的。这是阴虚,我就给你补阴。那么你这个阴阳平和了,肾气才能正常运转,才能把这个水给利掉,这是滋阴。那么还有什么呢?还有清热,比如说这位北京人王善甫,李东垣这位患者,他干什么工作的?京兆酒官,是管酒的这么一个人,少不了喝酒,那么喝酒以后,体内会湿热蓄积,所以他很可能真的有湿热在下焦,你再用热药是不行的。这个时候怎么样能平衡呢?把湿热给清掉才能平衡。所以这个群阴之剂,我判断是李东垣下面写的方子滋肾丸里面的群阴之剂,知母、黄柏,李东垣特别擅长用知母、黄柏,他说滋肾丸,“治不渴而小便闭”,就是小便不通,热在下焦血分的人。这个知母、黄柏都是清热的,知母和黄柏用多少呢?用了各二两,配一点点肉桂,反佐一下,就别太凉了,用点肉桂,也帮你气化。用一钱的肉桂,知母、黄柏各用二两,都是酒制的。知母可以清肺热,黄柏清下焦,下焦湿热,上下一起清。李东垣特别擅长使用知母、黄柏,就是知柏这两味药,我们现在有一个方子叫知柏地黄丸,就是知母、黄柏。李东垣曾经治过其他人,也是下焦各种问题,就用知母、黄柏,立竿见影。所以研究前贤的医案,有时候特别有用,就像知母、黄柏,就这两味药,碰到下焦湿热了,会用的话,其实能治很多很多病,配到方子里面去,这是一对特别好的药对。那么李东垣这个滋肾丸,就是知母、黄柏,配一点点肉桂,把它研成细末,煮开水,把它做成丸,如鸡头大,如鸡头米那么大,鸡头大那了不得了,每服百余丸,吃一百来丸到丸,一定是水滚开,百沸汤,就是熬的很长时间的水送下,空心服,一定是饿肚子的时候吃,就是让它往下走,别被食物堵在胃里面,吃完以后,还要顿两足,还要让你跺两脚,干吗?让药尽量往下走一走,所以很有意思。(具体药方点这里查看→水液运化靠“气化”讲讲补土派的脾胃学说)像这样的思路,李东垣用过很多,以后我们讲别的医案的时候也会碰到,有的人还专门跟李东垣多要这种药。李东垣的特点是什么?这种药是凉的,我给你把下焦湿热一清掉,你再多要我不给你了,就这么多,这个东西不能多吃。所以知母、黄柏是清湿热的,在这个医案里面,大家用温阳利湿的方法不起作用,一旦用清下焦湿热的方法,下焦湿热一清,这人就吃一次,他的小便就通了,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像这种思路,学习古代医家以后,现在我们发展的很多,比如说像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赵绍琴老先生,我肾病是跟人家学的。赵老治疗肾病,肾病有水肿各种各样的,慢性肾炎,基本上大家以前一想,治疗都应该温阳给你去湿,这是大概的方法,但是治的效果往往不好,赵老怎么治?赵老说肾经有湿热,导致里面有瘀血堵了,因为有湿热郁结,有瘀血堵在里面,这样你就不能滤水了,肾脏不能把水液排出来了。所以人家赵老治慢性肾炎怎么治呢?先用点风药,这也是李东垣他们的思路,风药,防风、荆芥、白芷、独活,疏风祛湿,这叫风能胜湿。接着用凉血的药,比如说用炒槐花这是凉的,生地榆,丹参、茜草这是通络的,白茅根、芦根等等都是清湿热的,所以大家看,用的都是凉药。用这些凉药以后,你会发现这些患者慢慢地尿液通了,水出来了,尿出来了,水肿慢慢消了,这个肾慢慢在恢复,这样的患者特别特别多。所以古代医案和现代我们中医名家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懂得这个思路以后,不一定就是温阳还有清湿热,我们还有滋阴等等,各种方法去调理,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中医的思路。各位亲爱的朋友们,今天聊了一个小的医案,跟大家多聊了一些,是让大家了解一下,体内水液代谢是怎么走的,大家对自己身体有一个了解,我每天用点时间多讲几句,各位亲爱的朋友听,您如果万一对身体慢慢了解,这个方法万一哪天能够保护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这就是特别好的事儿。感谢大家收听,这又聊了快半个小时了,谢谢大家支持,谢谢大家耐心的听,各位亲爱的朋友们,再见!
上期回顾
中医治牙疼,也很有门道
补土派语音文字复习(←点击即可阅读)
语音文字◎罗大伦
编辑◎紫叶
罗博士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