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一起学麻黄

我回来了

麻黄Mahuang《神农本草经》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伤寒论》)。

2.咳嗽气喘。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主入肺经,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如三拗汤(《和剂局方》)。治疗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常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伤寒论》)。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甘石汤(《伤寒论》)。

3.风水水肿。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表药、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9g 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功用: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大青龙汤:麻黄6g,桂枝6g,甘草6g,杏仁6g,石膏18g,生姜9g,大枣3g。服后,取微似汗,汗出多者,用温粉扑之。温粉:龙骨、牡蛎、黄芪、麻黄根,共研细末。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外有表寒,内有里热)主治:外感风寒,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脉浮紧。用大青龙汤治之,中病即止。

华盖散:麻黄、桑白皮、紫苏子、杏仁、赤茯苓、陈皮,甘草。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肺感风寒,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者。

防风通圣散

组成: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叶 麻黄 连翘 芒硝各6g 石膏 黄芩 桔梗各12g 滑石20g 甘草10g 荆芥 白术 栀子各3g

方歌: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防风通圣散--黄妈石河值勤住草房,忙借船摆渡归金石桥(大黄黄麻滑石薄荷栀子黄芩白术甘草防风芒硝桔梗川芎白芍**当归荆芥石膏连翘)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无汗,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g,附子9g,细辛3g。功用:助阳解表。主治:少阴病始得,反发热,脉沉者。

三拗汤: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功用:宣肺解表。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去节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炙6g 桂枝去皮9g 半夏9g 五味子6g

桂枝去皮:是因桂枝毒在皮,故方中皆去皮用。(《证治准绳》)

半夏洗:半夏汤洗七次以去其燥性。

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此为必备症状,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痛重,头面四肢浮肿(后三者为内饮的症候),舌苔白滑,脉浮者。

定喘汤

组成:白果[1]9g麻黄9g苏子6g款冬花9g杏仁9g桑白皮6g黄芩6g半夏9g甘草3g

方歌: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哮喘尝。定喘汤--桑叔炒白果黄杏拌麻花(桑白皮苏子甘草白果黄芩杏仁半夏麻黄款冬花)

功用: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主治:哮喘[2]。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射干麻黄汤:射干9g,麻黄9g,生姜9g,细辛3g,五味子3g,半夏9g,紫菀6g,款冬花6g,大枣3枚。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音。

金沸草散:旋覆花、麻黄、前胡各9g,荆芥穗12g、甘草、半夏、赤芍各3g,外加生姜三片,枣一枚。功用:发散风寒,降气化痰。主治: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者。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9g 杏仁9g 石膏18g甘草6g 

麻杏石甘汤中麻黄与石膏的用量需成比例,可用1:3(邪热闭肺、无汗)或1:5(邪热壅肺、有汗),重用石膏制麻黄之温性,去性存用。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越婢汤加术:麻黄9g,石膏18g,生姜9g,甘草5g,大枣5枚,白术9g。功用:发汗利水。主治:风水。一身悉肿,恶风,脉浮,不渴,自汗,无大热者。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原方加白术12g,白朮: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苍朮:燥湿健脾,祛风湿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等。(即风寒表实证挾湿)注意!本方中的白术可以用苍术代替。东汉时期,苍术和白术是不分的。

麻杏苡甘汤:麻黄6g,杏仁6g,甘草3g,薏苡仁12g。功用:解表祛湿。主治:风湿一身尽痛,发热,日哺所剧者。这里不是阴虚潮热,而是湿邪所致的潮热。日晡:下午三点到七点

阳和汤

组成:熟地[1]30g 肉桂3g 麻黄[2]2g 鹿角胶9g 白芥子6g 姜炭[3]2g 生甘草3g

方歌: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阳和汤--皇帝将生娇贵子(麻黄熟地姜炭生甘草鹿角胶肉桂白芥子)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凝。

主治:阴疽[4]。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者。

牡蛎散

组成:黄芪30g 麻黄根9g 煅牡蛎30g 小麦百余粒同煎。

方歌:牡蛎散内用黄芪,小麦麻根合用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收涩见效奇。

功用:益气固表,敛阴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梦想Dream

人生充满着各种梦想,如果你不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你就会被别人纳入追求他的梦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gshue.com/cscd/46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