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民间中医绝活栏目》报名、评选活动进行中
欢迎报名、投稿
-邮箱:huyanjun
.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是通过人体的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经验归纳出来的一种理论。(1)辛:辛味药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的作用。比如说有发散外邪作用的解表药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机阻滞的药如木香、陈皮,以及部分有滋养作用的药如菟丝子等都是辛味。
(2)甘:甘味药滋补、和中、缓急的作用。比如说治疗虚证的滋补药如党参、熟地,缓急止痛的调和药如饴糖、甘草都是甘甜味。
此外,淡味药也附于甘味,具有渗湿利尿的做用,如茯苓、通草等淡而无味之品。
(3)酸: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治疗虚汗、虚泻、滑精的药物如山芋、五味子、五倍子都是酸味。
(4)苦:苦味药有泻火、燥湿、泻下的作用。一般清热的药如黄连,燥湿的药如苍术,降气平喘的药如苦杏仁都是苦味。
(5)咸:咸味药有软坚、散积、润下的作用。一般治疗积块的药如瓦楞子、海浮石,治疗大便干燥的药如芒硝都是咸味。
需要说明的是,开始这种五味是纯粹指味觉而言,后来随着中药理论的发展倒把具备这种作用的中药归属于这个味道,五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药物作用的代表名词。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五味与效用完全一致,味有性状与性能之分,性状是指本来品尝起来的味道,性能是依药的功效而定的,所以,五味与效用的一致情况分三种:1、基本一致;2、只是说明性状;3、只是说明性能。如山楂,其功效可以开胃健脾,促进消化,活血化淤,而这种功效所对应的味应是甘,但一般山楂的性味写的是酸,这就是以性状来定其味的。)
任何一种药既有味,也有气,应该结合起来分析才是全面的。比说紫苏辛温,也就是说紫苏味属辛而气属温,辛可发散,温可治寒,综合起来就可以发散寒邪,所以能治疗风寒感冒;而薄荷辛凉,味属辛而气属凉,辛可发散,凉可治热,综合起来就可以发散热邪,所以可以治疗风热感冒。一般来说性味相同的药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功效也不一样。比如说如果你吃的药是苦味一般都有下火的作用;如果吃见甜味的,肯定不是下火的,可能是补养的药。可见药物的性能作用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当然,药物的作用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说颜色(如红的治血分病)、用药的部位(如枝杆可以治四肢病)、药物的质地(石类药的可以重镇)等。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四种趋向。升即上升,升提举陷,趋向于上;降即下降、降逆,趋向于下;浮即轻浮、发散,趋向于表;沉即沉降,下行、泻利,趋向于里。升浮类药物主向上、向外,有发汗、解表、祛风散邪、催吐等作用。沉降类药物主向下、向内,有降气、平肝潜阳、利尿渗湿、收敛止血等作用。
1.升降浮沉与病位、病势的关系
以病位而论凡病位在上、在表的病宜用升浮药,如外感表证用升浮药麻黄、薄荷散邪解表;病位在下的病宜用沉降药,如肠道结滞用沉降药大黄、芒硝泻下通便;病势上逆的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逆呕吐用降逆药代赭石降逆止呕,肝阳上亢引起的高血压就需要沉降药重镇下降;病势下陷的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用升提药升麻、黄芪提升。
2、升降浮沉与药物气味的关系
一般味属辛、甘,气味温热的药物,多为升浮之品,凡味酸、苦、咸,气属寒凉的药物,多为沉降之品。
3、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轻重的关系
一般来讲质地轻的花、叶类药物大多升浮,如桑叶、银花、芥穗等。种子、果实、矿石、介壳等质重的药物多沉降,如苏子、磁石、石决明。但也有少数特殊者。
4、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关系
药物通过炮制加工可以使升降浮沉作用增强或转化。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收,盐炒则下。这就是药物加工炮制的原因。
升降
浮沉还受配伍的影响,升浮药加入大量的沉降药中则随其下,沉降药加入大量升浮药中也可随其升。
三其他
1药物的性质与剂量
性质平和无毒的药用量可以大一点;有毒剧烈的药物要严格控制剂量,而且使用时要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中病即止;一般药物质轻的用量要轻,质重的用量要重;芳香走散的药物用量轻,厚味滋腻药物用量重;苦寒甚的药物用量宜轻点,主要是怕刺激胃肠。
2病情、体质、年龄与剂量
病重用量宜大,病轻用量宜小;体壮用量可重,体虚用量宜轻;儿童、老人用量小于成人;五岁以下婴儿用成人剂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儿童用成人剂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3剂量换算
中药过去使用的剂量是旧制斤、两、钱。一斤=16两=钱;现在是论克(g);如果要换算:一公斤=g;一两=33g;一钱=3.3g;一分=0.33g;一厘=0.g;也有以个、条、枚、片计算的,如红枣3个、生姜3片等。
4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即对某经某脏有明显的作用,医生配药要根据病情进行选择。药物的归经可因配伍的不同而改变。所谓“药引子”是指起引导归经作用的药物,不同的经络有不同的引经药,习惯上以为生姜、大枣就是药引子是错误的。
5药物的毒性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指的是药物的阴阳偏性而不是毒性,我们治病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偏性补不足损有余、以偏救偏达到治疗目得。真正有毒性的药物是少部分的,古时把药物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不仅无毒,可以治病,还有补养身体的作用;中品虽无补养作用,但治病而无毒;下品治病但有毒,用量需谨慎。
6配伍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多种作用,为了适当选用你所需要的作用,增强疗效,减低副作用,就要进行药物的相互配伍,所以你看到的处方一般是多味药的。处方依据药物的主次分君、臣、佐、使,相互作用,发挥最佳效果。
顺便说一下,偏方多用一、两味药,所以配伍简单,药效单纯,药病符合者见效也快,但多治一些简单的病。需要明白的是治热者不治寒,治寒者不治热,所以偏方也要按照药性来用。比如说干姜面可以治胃痛,但因为干姜性热所以只能治寒性胃痛,而对于热性胃痛有害无益。
7。“取类比象”与“因势利导”
“取类比象”也是中药治疗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比如说植物的节就治疗关节病,植物的枝就治疗四肢病,动物的肾脏可以补肾,动物的心脏可以补心等,核桃仁形状如脑可以补脑。
“因势利导”是中医驱邪外出的一个重要原则
,意思是因势利导、就近驱邪,在上可用吐法,在下要用泻法,在表要用发汗法。道路近,驱邪易,对身体损伤也轻。
中医的这种药理限于时代的水平是朴素的、直观的,如果掌握好,就可以通过对药物外观的了解,掌握其药理功效。
中医学的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按学科类别,是中药学的一部分。但是,药物“归经”涉及“经”和脏腑,可以体现“经”和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也可以体现经络学说的作用。通过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药物“归经”和脏腑组织器官“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经络学说不仅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研究的具体科学方法论,也可用于药物学研究。在药物学的研究领域,把药物“归经”,完全是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而不是药物对“经”本身有治疗作用,经络学说纯粹是为药物学研究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中医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都归了“经”,每一“经”都有所属的脏腑或组织器官,所以,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可以确定药物的“归经”。其具体方法,是把临床常用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按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从而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治疗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若某种药物对某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具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疗效显著,便可依照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比如,麻黄、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归肺经;苍术、厚朴、砂仁善调脾胃,既归脾经又归胃经。再如,复盆子能治遗尿,病在膀胱,属肾失气化,故归肾经。每一种药物的“归经”,都是根据药物对脏腑或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这说明,必须先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然后,才能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确定药物的归经。并且,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和药物的“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主要是为了阐释生理和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把临床常用的药物“归经”,是为了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所以,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和中药学都有指导作用。
二,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
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在药物归经逐渐形成理论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g
1,按五行的理论归经
许多药物的归经是根据药物本身的色、味、性能,按五行属性确定的。《灵枢·九针篇》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按五行属性确定药物的归经,主要依据这种理论。例如,青皮色青、酸枣仁酸,五行皆属木,故归肝、胆二经。赤小豆色红、苦参味苦,五行皆属火,故归心、小肠二经。生姜色黄、甘草味甜,五行皆属土,故归脾、胃二经。杏仁色白,木香味辛,五行皆属金,故归肺、大肠二经。羌活色黑,盐炒知母味咸,五行皆属水,故归肾、膀胱二经。
当然,按五行理论归经并不是绝对的,仍需根据药物的性能和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例如,麻黄色黄,但不归脾经,而是取其味辛善治肺部病变而归肺经。白术色白,但不入肺经,而是取其味甘善治脾部病变而归脾经。总之,五行的理论不是药物归经的主要依据,必须根据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Pu2]
2,按药物的特点归经
有的药物归经是结合药物本身的特点确定的。例如,结合药物的形状,莲翘外形颇似心脏,故归心经。再如,结合药物的质地,灯草轻浮,故归心、肺二经。磁石沉重,故归肝、肾二经。但是,这种方法也不是绝对的,只适用于一小部分药物。M
3,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归经
根据临床实践确定药物的归经,是最常用的归经方法。它克服了按五行理论和药物特点归经方法的不足,完全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所以是最主要的归经方法。比如,杏仁、桔梗能平喘止咳,故归肺经。柴胡、青皮能疏肝理气,故归肝经。生姜、半夏能降逆止呕,故归胃经。朱砂、枣仁能安神定志,故归心经。麻黄、桂枝善解太阳之表,故归太阳经。石膏、知母善清阳明之热,故归阳明经。总之,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最广,凡临床常用的药物,都适用这种归经方法。8
4,病因归经法
所谓“病因归经法”,是以药物所治病证的病因为药物归经的依据。如驱虫药,具有驱虫或杀虫的功效,但中医认为“虫因湿生”,“脾主湿”,故将驱虫药大多归入脾经。再如,暑邪伤人,直犯阳明气分,所以,善祛暑邪的药物,一般归胃经。
5,定向归经法
所谓“定向归法”,是以某些药物的特异功效为药物归经的依据。此类药物对某一“经”所属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特殊的选择性,并且,还有特异功效,可以引诸药直达病所。例如“十二经泻火药”,它是针对十二经所属系统的热证而使用的药物。i
6,相关归经法
某些药物治疗的病症,与某脏或某腑相关,则按相关的脏腑归经。如续断,有续筋接骨之功,因“肾主骨”,“肝主筋”,所以,归肝、肾二经;白芷主散阳明经风湿之邪,因阳明经隶属于胃,故归胃经。
李华亭:中药是怎么治病的
荐文:本文讲述中药是通过四气五味,平衡人体阴阳不平来治病的,性味归经平衡阴阳,才是中医使用中药的指导思想,此文值得中药界思考!
一、天人同气,都有“寒、凉、温、热”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恒温动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来保持体温的恒定,否则就会生病。当内外界因素扰乱人体内在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后,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往往也会进一步遭到破坏,如果产热多于散热,那就会出现发热、功能亢进等热症,而如果散热多于产热,那又会出现畏寒、功能衰退等寒症,对寒、凉、温、热“四气”所造成的寒证和热证,应对的原则就是
“热症凉之,寒症温之,热病寒之,寒病热之”。
令人类幸运的是,中药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也具有寒凉温热之“四气”,这正好可以用来纠正疾病状态下人体的寒凉温热的失衡。寒凉药可以抑制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热证;温热药可以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疗寒证。比如对于寒邪侵犯人体、凝固血液导致的血瘀和热邪侵犯人体、煎熬血液导致的血瘀,在选用活血化瘀药时就需要考虑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性能。对于寒邪引起的血瘀就要选择性能温热的活血药,如红花、桂枝、艾叶等;对于热邪引起的血瘀,就需要选择性能寒凉的活血药,如赤芍、丹皮、丹参等。中药的寒、热、温、凉的四气,正是医治人体寒热失调的内在依据!
二、酸苦甘辛咸,五味归属五脏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杂食动物,凑巧的是人体的五脏,喜欢自然界里的五味,这就给我们养生和治病提供了捷径,肝喜欢酸味,心喜欢苦味,脾喜欢甘味,肺喜欢辛味,肾喜欢咸味,五味和五脏的这种对应关系,古人们称之为“归经”。
“归”,是归属、专任的意思,“经”,就是指人体的经络和它所属的脏腑。“归经”也就是指不同的药物能对某一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起到特殊的治疗作用,这是中医的一大发明创造,牢记五味入五脏的关系,对治疗疾病有很大的帮助。中药能起到治疗疾病作用的关键,不仅在于中药所具有的自然四气特性上的补偏,而且还在于中草药所具有的归经特性,使得药物四气的能量可以直接通达标的。
辛味可以入肺、酸味可以入肝、甘味可以入脾、苦味可以入心、咸味可以入肾等,这是何等的奇妙。辛味可以发散、酸味可以收敛、甘味可以补中、苦味可以泻火、咸味可以软坚,这又是何等的神奇。如果忽略了这些自然特性,我们就不可能从本质上去认识和理解中药的作用,甚至会出现很多的偏差。
比如说牡蛎这味药,其主要成分无非就是碳酸钙,从药理上研究除了能中和胃酸外没有任何作用,中医却认为牡蛎具有益阴潜阳、软坚散结、镇惊安神、收敛固脱的作用。这些能在实验室中发现吗?不能!这些作用有效吗?临床证实非常有效!那中医是如何发现这些作用的?那就是通过对药物自然特性的认识!中医认为牡蛎生于水中,具有阴寒之气,所以能益阴潜阳;牡蛎质地重坠,所以能镇惊安神;牡蛎味咸而涩口,所以能软坚散结、收敛固脱。正是因为古人注意到了药物所具有的自然特性以及这个特性对人体内在平衡的作用,才有了今天丰富多彩、疗效确切的中药。
三、升降沉浮,气机主宰万物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气机动物,中医中药就是根据气机原理治病的。人体五脏六腑上下分布,各脏腑在气机所引导下处于动态平衡中:肾在最下面,肾是水中有火,就像汽车电瓶,有正负电。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性向上,肾火向上走,使脾土温暖,脾把胃吸收的营养研磨,去粗取精,把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各处。脾的特性,也是向上的,有一部分营养要送到上面的肺脏,与吸入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再由肺向全身输布。肾中的水,水生木,肝之木气在水的滋养下得到营养,生发了,气也往上升。随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的说法。
所以,身体上升的腑脏有病,则应考虑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肝气随着肝脾升到了肺和心。木生火,火,五脏属心,火的特性是上炎,但,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肺属金,主肃降,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一直降到肾中去,温暖肾水,使得肾水不至于寒。而肾水随着肝木上上升而上升,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就叫着“水火既济”。
如果下降的过程被破坏,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就会上面热,不能交于下,下面就是寒的局面。心是恶热的,热,心就会有病,失眠多梦,口舌生疮,而下寒就会腹冷,下肢凉等。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食入胃,物向下行,所以胃气就下降。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胆汁下入十二指肠随胃物下行,顺应“胆随胃降”之说。胃有病了,就是因胃气不下行,不下行就会上逆,胆汁会反流,这是气机逆行的结果。脾土、肝气随着肾气而上升,心气、胃气和胆气随着肺气而下降,这是一个肾水在心火的照耀下变汽升腾,经脾、肝、心至肺,肺是冷的,汽遇冷变水,经胃、胆、肠又回到肾的气机运转模式。人体的这一气机模式,很像自然界里的海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汽升腾,变云吹向高山,遇冷变雨飘落地面,流经千条河流最后又汇入大海,真可谓人法地呀。
中药也有升降沉浮的特性
中药为什么会具有这个升浮或沉降的特性呢?我们还是要从中药所蕴含的自然特性上去寻找答案。因为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气,而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热往往会使分子向上运动,所以温热药作用于人体,会导致人体内的各种物质分子产生向上、向外的运动,从而表现出升浮的性能;而寒凉药作用于人体,则会导致人体物质分子产生向下、向内的运动,从而表现出沉降的性能。这就是中药四气和与人体升降沉浮之间的关系。利用中药的升降沉浮的特性,调节人体出现的升降沉浮的紊乱,是中医中药治病的又一方式。辛能散,酸能收,苦能泻,甘能补,咸能软,另外还有淡味能渗湿。
这六种味道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对人体能起到兴奋、增强作用,如辛味的发散、甘味的补益、淡味的渗湿等,这类药体现出来的特性就是升浮;另一类对人体能起到抑制、减弱作用,如酸味的收敛、苦味的泻火以及咸味的泻下软坚等,这类药体现出来的特性就是沉降。具有升浮特性的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其有向上、向外的趋向性。所以能起到提升阳气、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而具有沉降特性的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具有向下、向内的趋向性,所以能起到潜阳降逆、镇惊泻火、渗湿利尿、泻下通便等作用。中药的四气、五味与人体的偏性相遇,就会产生中合,克服了人体的偏性,使人体恢复了正常,这就是李时珍所说的“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另外药物的质地不同特性也不同,质地轻的药物(如植物的花、叶)往往具有升浮的特性,而质地重的药物(如矿物类,甲壳类,果实)往往具有沉降的特性。药物的这个轻浮重降的特性,对临床用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比如说治疗头面、肌表、上焦等部位的疾病,就需要选择质地轻扬的药物,利用它升浮的特性,使药物能上趋外达,以发挥良好的作用。中医有句话叫“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再比如治疗腰腹、下肢、下焦等部位的疾病,就需要选择质地重坠的药物,利用它沉降的特性使药物能下沉潜镇,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医有句话叫“治下焦如权(秤陀),非重不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中药的配伍是有原则的
补中益气汤是补气药的典型方
补中益气汤是补气药的典型方了,其主要成分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主治气虚下陷(气不足而导致的上升运动不足)导致的食少纳差、大便稀溏、脏腑下垂、眩晕乏力、劳热神疲、脱肛等症。这个组合的巧妙之处在于以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补气药为根本。补充人体亏损的气,然后又加入了柴胡、升麻两味升浮药,使整个药方产生一种升浮的动力,促进和加强了气的上升运动,因此可以治疗气虚下陷引起的各种疾病。如果去掉柴胡和升麻,全方的升浮作用就会下降或消失,对气陷的治疗效果也就会下降。
镇肝熄风汤是降气药的经典
镇肝熄风汤是降气药的经典,它的主要成分是生白芍、天冬、玄参、茵陈、甘草、川楝子、麦芽、龟板、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牛膝,主治气血上逆头部(气的上升运动太强)而引起的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以及中风手足不遂、口角歪斜、语言謇涩等症。这个方子运用大量的质地重坠的药物,如龟板、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等,使整个药方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沉降效果,更妙的是加入了牛膝这味特殊的沉降药。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称“牛膝能引诸药下行”,所以在牛膝的引导下,更增强了镇肝熄风汤的沉降效果,从而可以迅速改善气血上升过度而引起的诸般疾病,行文至此,您能说中医中药不科学吗?世界上还有哪家医药能如此精细?
五、中药不是药,是气、味纠偏的过程
有些人说中药不是药。认识中药不能只盯在几个有效成分上,而要去思考它的自然特性,思考它的四气、五味以及归经,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和使用中药,真正发挥中药神奇的功效。如果按某些所谓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药进行研究,有些人甚至用西医的标准衡量中药,化验中药成份,那就曲解了中药。其实中药治病靠的是气和味这种特性,而不是靠中药的成份直接治病。
比如,有一次我上火了牙疼,到医院说牙床发炎了吃消炎药,不管事儿还疼,还疼?拔牙!我舍不得拔,回家了,我老父亲说多喝凉白开就好啦,我就猛喝,过了一天牙真的不疼了,炎也消了。你说白开水是药吗?是药!那药店有卖白开水吗?你化验它不就是h2o吗?有什么药性?不是药!那你上火怎么一多喝白开水就好了呢?不是药!那你不上火时一多喝白开水就水中毒了呢?
中药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所服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没有中医理论的指导,这些植物动物和矿物确实不是药。在中药里有一副药叫“人中黄”,为甘草末置竹筒内,于人粪坑中浸渍后的制成品。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本草备要》记述:
“泻热,清痰火,消食积,大解五脏实热。治天行热狂,痘疮血热,黑陷不起。”
你看,在中医理论下“人中黄”就是一副好药,然而离开中医理论它是什么?就是一滩“屎”!
六、中药为什么能治病呢?
我们知道,中药所用的药物,大多来自于天然的动、植物及矿物,这些药物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孕育产生的,它们在和自然界的气候、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对抗、适应的过程中,势必会形成一种能对抗和适应外界因素的物质,所以在不同的自然因素下形成的药物,它体内所产生的物质是完全不同的。
不同的物质能对人体的内在平衡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中药变化万千的作用和功效。
如生长在炎热干旱地带的植物(如芦荟、仙人掌等),往往会在体内产生具有清凉滋润特性的物质,用以对抗外界的炎热和干旱,这种具有清凉滋润特性的物质,对人体内在平衡的影响就是抑制人体新陈代谢、减缓脏腑的活动、减慢血液循环等,所以可以用来治疗人体机能亢进而引起的火热病。
如生长在高寒地带的植物(如雪莲、人参等),往往会产生具有温热特性的物质来对抗外界的寒冷,这种具有温热特性的物质,对人体内在平衡的影响就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脏腑活动、加快血液循环等,所以可以用来治疗人体机能衰退而引起的虚寒病。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药物的自然特性其实就是药物在和自然因素相适应和对抗的过程中产生的某种物质的具体体现,这种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信赖它、肯定它,并在疾病的治疗中大胆地使用它,这是唯物主义的体现。
七、中药不能治病,治人体环境
有人说中药不能治疗病毒性疾病,这话不对。不错,病毒性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但这只是外因,然而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病毒的环境中,为什么早不得病晚不得病,是过去没有病毒吗?即便是流行性病毒,为什么有人得病而有人不得病?病毒是不断进化的,药物的研制速度跟不上病毒的转化,在新的病毒面前,若没研制出新的药物之前,难道我们就等死吗?这显然是笨得要死的人的谬论。
人在病毒面前有什么好害怕的呢?论病毒,人就是最大的病毒,论细菌,人就是最大的细菌,有什么细菌、病毒比人还高级的呢?人体每天都在吃掉无数的细菌和病毒,真可谓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对付病毒,靠的是人体的抵抗力,药物只起个辅助的作用,这是中医治病的原理,这个原理也得到了西医的支持:西医打的预防针是什么?就是病毒,就是先放一些病毒到我们的身体里,让我们的身体里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它,学会吃掉它,所以说抵抗病毒,靠的是人体的抵抗力,药物只能起辅助作用,千万不可本末倒置!众所周知,在亚洲的萨斯sars病毒面前,在非洲的埃博拉病毒面前,真正有效应对的药物是中药,真正有效应对的措施是中医,这是铁的事实,世人有目共睹。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大致了解了中药治病的机理和奥妙,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恒温动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调节来保持体温的恒定,当内外界因素扰乱人体内在平衡,导致疾病发生,而中药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也具有“四气”,这正好可以用来纠正疾病状态下人体的寒热失衡情况的。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杂食动物,人体的五脏喜欢五味,五味和五脏的关系,古人们说是“归经”。人们利用不同归经的原理,使药物能对某一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起到特殊的治疗作用。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气机动物,人体各脏腑在气机所引导下处于动态平衡中,而温热药作用于人体,会导致人体内的各种物质分子产生向上、向外的运动,从而表现出升浮的性能;而寒凉药作用于人体,则会导致人体物质分子产生向下、向内的运动,从而表现出沉降的性能。现在让我们回头看一看周围的人们,有些人总是在不断地为同一种病而得病治病,不断地为同一种病而打针吃药,不断地为同一种病而住院出院,为什么?这就像开头说的农村扶贫,如果不实行公有制,不走集体化共同富裕之路,没有亿万农民的积极参与,年年拨钱也没有用,下拔再多的扶贫资金也是枉然。推及治病,如果放置中医中药不使用,去一味地吃抗生素,那不是自残身体吗?如果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病,不根据病体的特性,利用药物的特性加以平衡,而是相反刺激身体,那不是自杀吗!
“中国对世界是有大贡献的,我看中医就是一项”
“气”是中医使用中药原则之一
从“气”这一概念上去认识和使用中药,而不是其它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中医这一传统学问,很多人将其视为迷信,因为它“没有科学依据”。但非常奇怪的是,这么个“迷信”的东西,竟然用其荒诞不经的理论和莫名其妙的手段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医学不同于其它,那是关乎人命的事,如果不能治病早就被淘汰了。我们无法想象一种毫无道理、草菅人命的医学体系会传承数千年,甚至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必称科学的时代站稳脚跟。
那么,问题来了:中医使用中药的奥秘究竟在哪里?
现代医学总是喜欢通过各种手段在中草药里找“有效成分”,应该说这确是认识中医的一个手段。但是如果把它做为中医研究的重点,则是非常可笑的。
道理很简单:我们的祖先并不知道什么“有效成分”,也根本不是从这个角度去给病人下药——中医是从四性、五味、经络归属的角度来认识中药的,而以此为依据开出的方子却有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今天的医生熟练掌握了各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却达不到前人的水平。因此,我们从“有效成分”的角度去认识中药显然是有问题的。
既然中药不能从“有效成分”的角度去认识,那么应该从什么角度去认识呢?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对经络的认识上来入手。经络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你在解剖学上找不到它,可是用经络理论来治病就是有效,比如针灸,用银针来刺入经络的交叉点(纵为经,横为络)——也就是穴位,对一些病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有些浅陋之人因为在解剖学上找不到经络,就认为这个理论是荒谬的,这是典型的无知之徒。因为针灸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并且是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效果)。这种事情外国人是解释不了的,到现在也解释不了,他们也做不到。可以肯定的是,经络里面一定有某种物质的存在,因为没有物质肯定治不了病。那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神经?肯定不是,如果是神经的话早就找到了;血液?当然更不是了,经络图可不是血管分布图。
那么,最合理的解释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说法:是“气”。
二、对“气”的认识
经络并非神经网,也不是血管,而是“气”的运行通道。这是一个传统的观念,《黄帝内经》是这样描述的:“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黄帝又问:“愿闻脉度。”岐伯将人体的经络大致叙述了一下,然后说:“此气之大经隧也。”
不过这里的“气”可不是空气,而是一种相对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就像电磁波和磁场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确实存在,并且带有能量。遗憾的是,今天的科技水平并不足以全面地认识它,以至于对针灸等传统医术无法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解释。
可我们的老祖宗却在很早以前就用“气”的理论来解释事情了,比如《国语》中,陕西发生了大地震,“三川竭,歧山崩”,周厉王问其故,大臣伯阳父答曰:“夫天地之气,莫失其序,若失之序,民之乱矣。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是有地震。”
又如《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可见从自然现象到人体健康,都离不开“气”的作用。当然了,上面的两条材料只是老祖宗在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事物,并不代表这种理论就一定是正确的,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治疗手段确实有其预计的效果,而且用其它理论就是解释不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这个理论要么去积极地接受,要么理性地存疑,而不能轻易地否定。
“气”既非空气之气,那在写法上是不是也有差异呢?在古代是有的,这个字最早的见于先秦的竹简上,是上下结构,上面一个“既”,下面一个“火”。后来有了简化的写法,上面的“既”字只剩下右半边,像个“无”字,底下则变成四点火(俗称四点水),被称为“无火之气”。再后来,就被简化没了,统一成了“气”字。这“气”是无处不在的,远到九天之外,近到方寸之内,都有它的存在。
我们人体内自然也有,经络就是“气”运行的路线。所以用银针刺入经络这种行为在西医看来全无道理,而中医看来却是目的明确:那是在影响气的运行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灵枢》中,黄帝问歧伯说:“刺之有道乎?”歧伯答:“刺此者,必中气穴。”又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都说明了这一问题。可以说,针灸的全部合理性就体现在它对“气”的把握。今天的医学不从气的角度去看这一问题,又如何能解释针灸的合理性?
和其它物质一样,气也是分为不同的种类的,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性质,而不同的性质自然会发挥不同的作用。最基本的就是阴阳二性,底下还可以按不同的分法给分成诸如寒热温凉四性,或是金木水火土五性。不同的物质内含有不同属性的气,下面以药材为例来说一下。
学过中医的都知道,任何一味中药都有三个基本属性:性、味、归经。
“性”是四性,寒热温凉;“味”是五味,辛酸甘苦咸,实际上是五行的体现;“归经”是说药性会进入某一条具体的经络。事实上这个“归经”就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中药的根本奥秘是“气”,而不是西人所说的化学成分,因为所谓的“归经”就是中药被人吃下去以后,是要进入某条经络来发生作用的,如麻黄这味药入的是肺经和膀胱经,木通这味药入的则是心经和小肠经,独活这味药入的是肾经。进入某条经络之后,气的寒热温凉之性再发生具体作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口说无凭,举几个例子吧。
三、举几个例子
下面从“气”的角度来认识一下几味常用的中药。
1、中药里有一种含有剧毒的药材,叫做附片,毒性很大,吃多了要死人。现在我们国家规定每副药方里附片的用量不得超过三克,超过就是违法,出事就得坐牢。
可在清朝末年,川西有一个名动天下的大医家,叫郑钦安,外号郑火神,此人特别喜欢用附片,一用就是好几两(我半年前去成都的一个大药店抓药,稍带着问了一下有没有郑火神这一派的方子,伙计说刚才就来了一个,一副药里下了两百克附片)。可在他手上非但死不了人,治疗效果还特别好,这是怎么回事?
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怎么也解释不了,而用中医理论来说就很简单了:附片性热,可温命门之火,让阳气上升。对很多病人来说,这阳气一升,就什么事都好办了。而这一切都是从气的角度来解释的,首先,附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升腾阳气,而“阳气”这一概念当然属于气的思想;其次,所谓“性热”,并不是说附片的温度有多高,而是它的气具有一种属性,可以让人体内的阳气升腾,所以这种属性被人形象地称为“热性”。而说来说去,也都是在从气的角度去看这些问题。
2、有一味治疗肺病用的药,叫“霜桑叶”,也就是让霜打过的桑叶。桑叶在“归经”上是入肺经,所以可治疗肺病。当然,这“入肺经”可能只是后人的比附,因为发现桑叶能治肺病而说它是入肺经,有可能是胡说。可我这里要说的是霜桑叶。桑叶让霜打过之后,在治疗肺病时效果远胜普通桑叶。这事在西医上看来有点荒唐,因为即使让霜打过,其化学成分也没有变化。中医并不是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来看的,而是从气的属性上来看这一问题:霜是什么时候降的?是秋天,秋天在五行中属金,也就是说带有金性之气;而肺在五行的划分里也属金。被霜打过的桑叶带有金性之气,而人体的肺气也是金性的,所谓“同气相求”,霜桑叶的气自然容易进入肺,从而对肺发生比较明显的影响。
3、再说一味叫做苍术的药。年,石家庄闹乙脑,苏联专家束手无策,周恩来急调四川名医蒲辅周亲临现场。蒲老先生没有从西医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而是从中医的理论去加以诊断,说这是温病,依中医之理,当用白虎汤治疗。结果药配发下去,疫情很快被解决。年,北京又闹乙脑了,医务人员有样学样,也用白虎汤,结果效果不理想。蒲老先生再次赴疫区诊断,说这是温病加湿症,用白虎汤只能治疗温病,却治不了这个温症,于是在白虎汤里加了一味“苍术”,结果瘟疫马上又被平息了。温病、湿症都是中医之理,并不是从化学成分、病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而白虎汤也是依中医之理开出的药方,并不是以化学成分为依据的。可是它们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面已经说过了,苍术这味药是用来治疗湿症的。“湿症”是什么意思?是我们身体里面的水蒸气太多,结果把我们的身体弄湿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还没听说过哪个人的身体里面水蒸气太多。显然,这个“湿”并非指水蒸气多,而是气的一种属性。那么,怎么治呢?蒲老先生用的是苍术。
苍术,性温,味辛。温是升阳之性,阳气一升,湿气就会被驱除,因此中医里有个名方叫“升阳除湿汤”。辛味之物所具有的气性也是可以升阳的,因为“气味辛酸发散为阳”。而更重要的是苍术的药性可以进入属于脾的经络。脾脏在中医里被称为“湿脏”,体内湿气一重,受害最严重的就是脾脏。苍术被人服下之后,具有辛温之属性的气进入属于脾脏的经络,自然就能把脾脏的湿气驱除,那么这湿症就得以解决了。这个例子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有些玄,可是别忘了,这么玄的理论却是有实实在在的效果作为依托的。
四、结论
上面三个例子,我相信现在的医学根本没有能力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道理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医学根本没有引入“气”这个概念,它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解释中医里面“性温”、“五行属金”之类的基本术语,而这些正是中医用来治病的东西。不错,我们今天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对“气”这一物质进行检测,但我们是否因为没有能力检测到就要加以否定呢?显然不是的,因为认识一个事物的手段有很多种,并非只有用仪器检测这一条道(那种因为检测不到就要加以否定的做法是愚蠢的,是缺乏最基本的学术素养的表现。事实上中医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认识途径)。中医理论以“气”为出发点,从“气”的角度去指导治疗,而实际的治疗结果与其预计的结果又是一样的,其理论经得住实践效果的检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以“尚不能解释”而加以否定呢?目前还不能认识,那么继续认识就是了;目前还不能解释,等技术进步了自然就能解释,这些都不是对中医理论加以否定的理由。用已知的去否定未知的,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视祖先关于“气”的论述,从气的角度去认识中医是如何使用中药的。
《河东民间中医绝活栏目》报名、评选活动进行中
欢迎报名、投稿
-邮箱:huyanjun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2020治疗白癜风疾病最好的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