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直指之十二苍术

苍术

神农本草经上品一句话总结气刚,急,动,散,略偏入中。善逐水汽,略有开胃之功。

药物间比较

与白术相比,

苍术气刚,急,白术气柔,缓。

苍术开,散,白术微动而固气。

苍术善于逐湿,白术长于运脾。

苍术可至全身,白术善入带脉。

常用量

6-24克。

代表方

平胃散,二妙散。

异名

赤术(陶弘景),马蓟(《说文系传》),青术(张衮《水南翰记》),仙术(《纲目》)。

药用部位

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chinensis(DC.)Koidz.的干燥根茎。

经典回顾

小编按:《神农本草经》统称术,不分白术、苍术,从性味和功效看,应指白术。

药类法象主治与白术同。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湿,力小如白术。汤液本草气温,味甘。入足阳明、太阴经。《象》云:主治同白术。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湿力小,如白术也。东垣云:入足阳明、太阴,能健胃安脾。《本草》但言术,不分苍、白。其苍术别有雄壮之气,以其经泔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止汗特异,用者不可以此代彼。海藏云:苍、白有止发之异,其余主治,并见《图经》。本草衍义补遗《本草》不分苍、白,议论甚多,《四家本草》言之误矣。如古方平胃散,苍术为最要之药。《衍义》为气味辛烈,发汗尤速。又白术味亦微辛,苦而不烈,除湿之功为胜。又有汗则止,无汗则发,与黄芪同功,味亦有辛,能消虚痰。苍术治上中下湿疾皆可用之。本草发挥洁古云:苍术气温,味甘。主治与白术同。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中湿,力少,加白术。腹中窄狭者须用之。若治胫足湿肿,加白术。又云: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去皮肤间腠理湿。本草纲目《夷坚志》载江西一士人,为女妖所染,其鬼将别曰:君为阴气所侵,必当暴泄,但多服平胃散为良,中有苍术能去邪也。许叔微《本事方》云:微患饮癖三十年。始因少年夜生写文,左向伏几,是以饮食多坠左边,中夜必饮酒数杯,又向左卧,壮时不觉,三、五年后,觉酒止从左下有声,胁痛食减嘈杂,饮酒半杯即止。十数日,必呕酸水数升。暑月止右边有汗,左边绝无。遍访名医及海上方,间或中病,止得月余复作。其补,如天雄,附子辈;利,如牵牛、甘遂、大戟、备尝之矣。自揣必有辟浊,如水之有窠臼,不盈窠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浊者停滞,无路以决之,故积至五、七月必呕而去。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萸若燥脾以玄湿,崇土以填窠臼。乃恶屏诸药,只以苍术一斤,油麻半两,大枣五十枚,捣和丸梧子大,每日空腹温服五十丸,增至一、二百丸。服三月而疾除。自此常服,不呕不痛,胸膈宽利,饮啖如故,暑月汗亦周身,灯下能书细字,皆术之力也。初服时必觉微燥,以山栀子末,沸汤点服解之,久服亦自不燥也。白术,甘而微苦,性温而和。赤术、甘而辛烈,性温而燥,阴中阳也,可升可降,入足太阴、阳明,手太阴、阳明,太阳之经。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本草新编气辛,味厚,性散能发汗,入足阳明、太阴经。亦能消湿,去胸中冷气,辟山岚瘴气,解瘟疫湿鬼之气,尤善止心疼。但散多于补,不可与白术并论。《神农经》曰:必欲长生,当服山精。此言白术,非指苍术也。苍术可辟邪,而不可用之以补正。各本草诸书混言之,误矣。然而苍术善用之,效验如响。如人心气疼,乃湿挟寒邪,上犯膻中也,苍术不能入膻中,然善走大肠而祛湿,实其专攻也。故与川乌同用,引湿邪下行,使寒气不敢上犯膻中,而心痛立定。若不用苍术而用白术,则白术引入心中,反大害矣。或问苍术阳药,最能辟邪,宜乎凡有邪气,皆可尽除,何以有效有不效也?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而气虚亦有不同,有气虚而兼湿痰者,有气虚而带燥痰者。苍术补气,兼善祛湿,以治气虚湿痰而中邪者,自是神效。以治气虚燥痰之中邪者,则苍术性燥,不燥以增燥乎。势必邪得燥而更甚,又何以祛邪哉,此所以治之而不效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gshue.com/csxt/92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