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带状疱疹疼痛和慢性肝炎导致的转氨酶升高都算得上是临床常见的顽固症状,一个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一个损伤身体健康。在本草世界里,有一味中药是解决这两大难题的良将。瓜蒌早在医圣张仲景的手中就是方中主药,随着后世医家的不断探索更被发掘出了多种功效。
//////////
瓜蒌作者/徐书瓜蒌分为瓜蒌实和瓜蒌根两种。瓜蒌实就是全瓜蒌,一般医书介绍它们苦寒,其实全瓜蒌为甘寒,长于导痰浊下行。瓜蒌根是苦寒的,能泄热消渴,比如瓜蒌瞿麦丸。瓜蒌的两大主要功效,一个是善治胸胁疼痛,另一个是善降转氨酶。《名医别录》中说,瓜蒌实味苦,性寒,无毒,主胸痹。《药证》载:瓜蒌实主胸痹,旁治痰饮。陈士铎更是圣赞此药,曰:“瓜蒌一味乃陷胸之圣药。平人服之必致心如遗落。实在胸,非硝黄、槟榔、厚朴、枳壳可驱。”古代医家王朴庄提出“瓜蒌实能洞穿心气”之说,然而古人用药多以物形物,心脏从解剖结构来看,与瓜蒌形状比较相似。另外,女性的乳房,其形状与瓜蒌也类似,包括瓜蒌的内瓤结构与乳腺内结构相似,所以取其象形之意而治之。
来源:《中药饮片图鉴》1瓜蒌善治胸胁疼痛
带状疱疹是西医的说法,因好发于胸腰部,故中医又称之为缠腰蛇、缠腰火丹、缠腰龙等等,这种疾病疼痛起来很剧烈,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不彻底的话,很容易留下后遗疼痛,时间长的,可达几年之久。
有一个远房亲戚,带状疱疹后遗疼痛三年多了,胸肋部常常像刀割一样,痛的不得了。前段时间遇着他,发现他整个人神清气爽的,原来是经人介绍,吃了一位老中医开的方子,三年的病,十剂药就好了。
大伙可能和我一样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奇方能搞定这棘手之症?
方子其实很简单,就是四逆散加瓜蒌、红花、丹参和威灵仙。现把老中医开出的方子公布如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各6克,全瓜蒌30克、红花10克、威灵仙5克、丹参30克。
带状疱疹后遗症,用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加全瓜蒌、红花,随证加减变化,常常有药到病愈之效。
仔细来看这个方子,瓜蒌、红花医痰瘀,明代名医孙一奎常用瓜蒌、红花,再加一味甘草来治疗带状疱疹,这个方子被他记载在《医旨绪余》里,现代名老中医王幸福也常沿用此方,多有良效,于是将之命名为“瓜蒌红花甘草汤”。瓜蒌能豁痰清热,润肠通便,使痰热从大便而走,《药性类明》记载瓜蒌“甘合于寒,能和、能降、能润,故郁热自通。”无论你是顽痰不化,还是新痰瘀阻,瓜蒌用上,都可以像洗洁精洗油渍一样,将其涤除的一干二净。2瓜蒌能降转氨酶
瓜蒌能降转氨酶,这是师传之秘。这是我最近几年挖掘出来的东西。转氨酶高在急性期或早中期以清热解毒为主。清热解毒,慎用苦寒,这是转氨酶高在早中期的治法。早中期,用夏枯草,垂盆草,平地木,蒲公英来降转氨酶效果非常的不错。慢性肝炎后期邪毒内伏,留滞脏腑,时隐时现。肝功能反复波动,症状时轻时重。在此基础上,我摸索出一个专方专门治疗慢性肝炎的转氨酶升高。转氨酶在到的最容易降,重用赤芍50到,重用三七。此方对于慢性肝炎没有效果。
对于大便干燥者伴转氨酶高,则以通腑为主就可以降酶。对于慢性肝炎伴舌苔腻者转氨酶在以下者使用一般方法效果不好可使用瓜娄降酶方:全瓜蒌,五味子,山萸肉,白芍,乌梅,山楂,黄芪,白术,甘草,丹参苍术,鸡屎藤平地木。
治肝之法,补用酸,助用焦苦,以甘味和之。补肝药有酸味,我们历来认为五味子能降转氨酶,但是却容易反复。
我们将有酸味的要找出来,五味子,山芋肉,白芍,乌梅,山楂。这几个酸味药放在一起。另外慢性肝炎的中后期都存在脾功能的不好。遂用黄芪,甘草,白术,苍术,来建中健脾。丹参既能活血又能养血,一味丹参功同四物。鸡屎藤平地木,这是我治疗慢性肝炎,消化不良肚子胀,转氨酶高的专病专方专药。
这次重点介绍了瓜蒌的去痰饮,能导痰浊下行。这是它的特别之处。原来我们治疗慢性肝炎的,转氨酶高用五味子,这个酸味药的使用指征是,苔不腻,光红无苔的最好,这个时候用五味子效果最好不反复。但是当舌苔厚腻的时候,用五味子容易敛邪。舌苔厚腻者,用瓜蒌配酸味药,补中带泻,无敛邪之弊,此时既能做到降转氨酶,又能导痰浊下行。
所以上面这个方就是我治疗慢性肝炎的专方。大家可以在临床中试用。
3瓜蒌善祛痰饮
瓜蒌祛痰饮,能导痰浊下行。一般治疗慢性肝炎转氨酶高用五味子。这个酸味药的使用指征是苔不腻,光红无苔者使用比较好。此时用五味子效果最好,不反复。但是当舌苔厚腻的时候,用五味子容易敛邪。舌苔厚腻者,可用瓜蒌配酸味药,补中带泻,无敛邪之弊,此时既能做到降转氨酶,又能导痰浊下行,起到画龙点睛之效。上面这个方就是余治疗慢性肝炎的专方,大家可以在临床中试用。经常有人向余提问,为何看似辨证精准,但却有疗效不佳的情况。其实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中医有常与变。“常”就是常规的东西,“变”就是根据患者的情况灵活变化。比如大便干结的时候,瓜蒌可以用30~50g。如果大便溏泄,瓜蒌可用5~10g。这就是中医最精华的部分,两个字,“活”与“辨”。验案宗某,女,67岁。年5月9日初诊。主诉:胁痛1月余。病史:患者1月前患带状疱疹,1周以后疱疹消失,遗留疼痛。既往糖尿病病史。刻诊:血糖7~8mmol/L,恶寒怕冷,右胁部疼痛,口不干,大便时干,舌苔薄腻,脉左关弱。辨证:少阴厥阴合病。方药:乌梅丸合麻附细。图:乌梅
乌梅10g,细辛3g,桂枝10g,党参10g,附子7g,干姜3g,黄连3g,黄柏6g,当归10g,麻黄3g,瓜蒌30g,红花15g,赤芍10g,鼠妇10g,血竭2g,甘草6g,生姜6g,红枣6枚。7剂。二诊:药后疼痛好转,夜眠差,上方加酸枣仁20g、延胡索10g,续进。三诊:药后仍有少许疼痛,上方加钩藤30g。四诊:患者自诉疼痛基本消失。继用上方巩固治疗。本文选自《徐书用药如用兵2》,徐书◎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诚寻中医师合作,为粉丝谋取福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