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之友讲神农本草经之白术

作者祝之友编辑迪亚拉

祝之友讲《神农本草经》之----白术经文

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痘,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

《本经》只言“术”未明示白术或苍术。陶弘景云:“术乃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痈;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做煎用。”而在《伤寒杂病论》汤方中有赤、白术之分。说明《本经》所述“术”应该是指白术和苍术功效。

再则,在《本经》中有“山蓟”一名。“山蓟”则是苍术之别称。

清·张璐《本经逢原》载:“苍术,《本经》名山蓟。苦辛温,无毒。《本经》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等症,总取性专开凑,故能发汗而去风寒湿气,祛湿而去死肌痉疸,下气而消饮食饮癖。”可以佐证,在《神农本草经》时代就已经有白术、苍术之分了。至于苍术和白术在临床之区别,前人已有详述。

如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白术,此为脾之正药。其曰‘风寒湿痹’者,以风寒湿三气合而痹也。三气杂至,以湿气为主。死肌者,湿侵肌肉也;痉者,湿流关节也;疸者,湿郁而为热,热则发黄也;湿与热交蒸,则自汗而发热也;脾受湿则失其健运之常,斯食不能消也。白术动在除湿,所以主之。‘煎作饵’三字另提,先圣大费苦心,以白术之功用燥,而所以妙处在于多脂(应指苍术之挥发油)。今人生术削去皮,急火炙令熟,则味甘温而质滋润,久服有延年不饥之效。可见今人炒燥、炒黑、土蒸、水漂等制大失经旨。”(此处应是指苍术炮制方法)

清·张志聪《本经崇原》:“白术气味甘温,质多脂液,乃调和脾土之药也。”主治风寒湿痹者,《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白术味甘,性温,补益脾土,土气营运,则肌肉之气外通皮肤,内通经脉,故风寒湿之痹症皆可治也。夫脾主肌肉,治死肌者,助脾气也。又脾主四肢,痉者,四肢强而不和。脾主黄色,疸者,身目黄而土虚。白术补脾,则痉疸可治也。止汗者,土能胜湿也。除热者,除脾土之虚热也。消食者,助脾土之运转也。作煎饵者,言白术多脂,又治脾土之躁,作煎则味甘温而质滋润,土气和平矣。故久服则轻身延年不饥。

张志聪按:“太阳主湿土而属脾,为阴中之阴,喜燥恶湿,喜温恶寒。然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生发万物。若过于炎燥,则止而不行,为便难痹约之证。白术作煎饵,则燥而作润,温而能和,此先圣教人之苦心,学者所当体会者也。

张志聪在苍术项云:“苍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逗,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实乃《本经》白术之经文)

白术性优,苍术性劣(烈)。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

《本经》未分苍白,而仲祖《伤寒》方中皆用白术,《金匮》方中又用赤术;至陶弘景《别录》则分为二。须知赤白之分,始于仲祖,非弘景始分之。(亦佐证了白术、苍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赤术,即是苍,气功用与白术略同,故仍以《本经》术之主治为本。但白术味甘,苍术兼苦;白术止汗,苍术发汗,故“止汗”二字,节去不录。后人谓苍术之味苦,其实苍术之味,甘而微苦。

经文要义

风寒湿痹:为风邪、寒邪、湿邪所致之痹症。《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痹:闭也,气血闭阻不通之意。“行痹”,因感受风邪而出现四肢关节酸痛,痛处游走不定(痛无定处)的痹症。“痛痹”,感受寒邪而出现的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的痹症。“着痹”,感受湿邪而出现的肢体关节沉重酸痛,或有肿痛,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的痹症。

死肌:肌肉因受寒邪、风邪、湿邪而僵硬不适。

痉:即痉挛抽搐,多为感受风邪所致,如肝风内动可见痉挛。

疸:即“黄疸”。有湿热黄疸(阳黄)、寒湿黄疸(阴黄)之分。

饵:糕饼一类。

药物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收载: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tylodsmacrcphalaKoidz

白术——菊科Composita。

性温,味苦,甘。归脾、胃经。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腹泻,痰饮眩晕,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

药材鉴别本品为不规则的肥厚团块,下部瘤状突起,形似古代“如意头”,有的白术个体似古代“如意”。长3~13cm,直径1.5~7cm。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有的茎基状如“鹤顶”。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品断面角质样,色教深或有裂隙。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饮片鉴别饮片呈不规则厚片。外表皮灰黄色至灰棕色。切面黄白色至带淡棕色,散生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木部具放射状纹理。烘干品切片角质样,色较深,有裂隙。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白术是一味独特的补气药,固表止汗、安胎、燥湿利水等均与其补脾气有关。

白术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而白术之名则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亦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张仲景开始应用白术。古代本草文献中苍术、白术不分,统称“术”。又因苍术、白术来源于同科同属植物,古人在论述其功用时,两者皆可。传统中医认为其性味、功用有关:苍术性温辛苦。其性燥烈,为运脾要药,芳香化浊,燥湿止痛;白术性温,味、辛、苦、甘。其性和缓,为补脾要药,健脾燥湿,固表止汗。在实际临床应用上,由脾虚而生湿者用白术,因湿盛而发生脾虚者则用苍术。以病症之虚实而言,虚者用白术,实者用苍术。临床处方审慎之。

1.补脾益气。白术甘温入脾胃经,能益脾胃之清阳,苦燥能燥化脾胃之寒湿,有良好的补气健脾作用;既能促进胃肠消化液的分泌而以助运化功能,又能止呕止泻。用于脾胃气虚,运化失常引起的气短倦怠,面色萎黄,食少腹胀,饮食不化等症,单用本品即可见效。如《本草纲目》白术膏。

2.脾虚湿盛,痰饮水肿,泄泻、带下。“脾为尘痰之源”,脾虚水湿停滞,聚为内尘痰饮。白术气芳香烈,补气健脾绝其源,燥湿利气开其流,故为治痰饮水肿之良药。治脾阳不足,痰饮内盛,眩晕心悸,胸肋支满,咳而气短者,常配伍茯苓、肉桂、甘草健脾利湿,温化痰饮。如《金匮要略》之苓桂术甘汤。

3.胎动不安。本品能健脾益气,脾健气旺,胎儿得养而自安。用以治疗妇女妊娠,脾虚气弱,生化无缘,胎动不安之症。若气虚兼内热者,当与黄芩同用。如《妇科玉尺》之安胎丸,具有益气清热以安胎。若气血亏虚,胎动不安,甚或堕胎,滑胎者,常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同用,以益气养血安胎。如《景岳全书》之泰山磐石散、固胎煎等。

4.自汗、盗汗。白术补脾胃,实肌腠,固表止汗,为补气固表之良药。对表虚自汗,单用即有效。如《千金方》之白术散,治疗自汗不止。对于表虚,卫阳不固而恶风自汗者,常与黄芪、防风同用。如《月溪心法》之玉屏风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御风之效。

5.治骨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白术项记载: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髓溢病。白术煎汤,漱服效,即愈也。“髓溢病”,相似现今“骨质增生”病。这是李时珍第一次用中药治疗骨刺病的记载。

理中丸(《伤寒论》卷七方)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各三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功能温中祛寒,补益脾胃。治疗太阴病,中焦虚寒,自利不渴,寒多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以及中寒霍乱等症。方中白术健脾燥湿,散寒。

真武汤(《伤寒论》卷六方)茯苓三两,赤芍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功能温阳利水。治疗脾肾阳虚,水汽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肢体浮肿等。方中白术健脾燥湿,主脾之运化。

附子汤(《伤寒论》卷六方)炮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赤芍三两。功能温经助阳,祛寒化湿。治疗少阴病,身体关节疼痛,手足寒,口中和,背恶寒等症。

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卷上方)麻黄三两,桂枝(肉桂)去皮二两,

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白术四两。功能散寒除湿,治疗外感寒湿,一身烦疼。方中白术除寒湿。

苍术、白术均能燥湿健脾,但白术苦而质润,补多于散,长于补脾益气,止汗、固表、安胎。苍术性辛烈燥散有余,而补养之力不足,长于运脾燥湿,祛风发汗之作用强于白术。若脾虚湿固,胎腻中满,欲补运兼施者,则二者同用,称“二术”。所以:脾弱之虚症多用白术,湿盛之实证多用苍术;止汗安胎用白术,发汗散邪用白术。故前人有白术用于“卑监之土”,苍术用于“敦阜之土”之语。(“卑监”:低洼不足,偏虚之意。“敦阜”:高出来的土堆,指土运太过,多于的,偏实的。详见《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

白术与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等均为补气药。然白术补脾土之气不善补肺气之力。中医理论认为,肺(气)

属金,喜凉润而恶湿燥,温燥之性易伤肺津。白术性温燥,尤其是苍术,为肺所恶。而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等补气药为脾、肺双补之品,既能够补益脾脏之气,又善补肺气。但是为何在很多本草文献中又云:“白术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之称。中医药理论认为,白术性温,味苦、甘,属温燥之品,入脾、胃经,为中州之土药。脾土喜温燥故白术能够适合脾脏的病理性特点,既能补气健脾,又能有效的消除脾气虚,脾失健运所致水湿内停等情形,这是其他补脾药所不及的。

*白术是一味独特的补气药,具有固表止汗、安胎、燥湿利水等均与其补脾气有关。

苍术Cangzhu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一部收载: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slanca(Thunb)DC.或北苍术Atractylodschinnsis(DC.)koidz.的干燥根茎。

性温,味辛、苦。归脾、胃、肝经。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等。

药材鉴别药材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2~10cm,直径1~2.2cm。北苍术直径可达4cm。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须根,顶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在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折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有特异香气,味微辛、苦。

饮片鉴别饮片呈不规则圆形或条形厚片。外表皮灰棕色至黄棕色,有皱纹。有时可见残留根茎。饮片切面黄白色至灰白色,散在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有的可析出白色针状结晶,习称“起霜”。有特异香气。味微甘、辛、苦。

朱砂点特指根茎类药材和饮片,平整切面上可散在“色如朱砂”的麻点。主要是油室及其分泌物。

起霜特指苍术折断面或饮片切面放至稍久后析出的白色细针状结晶,为有效成分茅术醇β-桉油醇的混合物,又称为“白毛”。传统经验认为,生“白毛”的苍术质量最佳。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gshue.com/csxt/45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