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平方的地里大概能出多少个天麻?”10月18日,在草盘地镇星光村柯家沟的大山上,药材种植大户柯峰戴着手套扒开土,一个个天麻如同雨后春笋冒出了尖儿。
“今年天麻收成好,这块地最少有60个。”柯峰挖起一个长长的椭圆形的天麻,给我们介绍:“这种品相是标麻,是最好的,普通的天麻今年的价格是13元左右一斤,这样价格能卖到20元,这一块地只投资元,如今块到手了。”看着眼前这一小块地挖出的一个个标麻,柯峰的脸上乐开了花,今年又是丰收的一年。
柯峰是星光村药材种植大户之一,30亩的药材基地种植了天麻、苍术、白芨等多种药材,说起天麻收益,柯峰形容道是:一块钱的投入、三块钱的收益。去年柯峰卖天麻种籽收入20多万元,成品天麻18万多元。
靠山吃山,属于高寒山头村的星光,药材是村民的“宝藏”。随行的村财经委员肖继承介绍,全村药材达到了多亩,除去务工收入,村民百分七十的收入来源于药材。“虽然不像柯峰一样是大面积种植,但效益还是很可观。”肖继承说。
药材投入小,效益大。这几年,县委县政府以“夯基础,创品牌,集产业”为指导思想,提出将现代中药材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工作重中之重,扩大种植规模,为了做大药材基地规模,还出台了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奖补性政策。如今,不仅是在星光这种山头村,药材种植在11乡镇全面铺开来。去冬今春以来全县新发展药材种植以苍术、虎杖、厚朴、银杏等为主的中药材品种超过20个,面积亩。
药材面积的大发展,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跃度。来到宏业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雷店分社,还未走近,一股药香迎面扑来,刚从农户手中收购的苍术、栀子果摆了满满一地,十几个村民正剥皮、分拣。
“今年苍术的行情好,鲜货卖到18元一公斤,”合作社负责人冯伯强说,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今年全镇的药材面积翻了一番。冯伯强估摸算了一下,雷家店镇苍术、柴胡、当归、栀子的面积就有多亩,今年还新增了亩的虎杖。
现在在雷家店镇,药材种植面积达几十亩以上的有22个村,其中以李冲村、杜畈村、板船村为最多,百分之九十的农户都种植了药材。李冲村村民李朝干,种植4亩苍术,隔年开挖,每年只挖1.5亩左右,收入3—4万左右。
农民有收益就会有兴趣。“以前还要动员各家各户种,现在农户自发种,合作社只需提供技术服务、购销就行了。”冯伯强这段时间忙得不可开交,收购、粗加工,每天合作社里最少有十几个帮工。截止目前,已收购苍术0多斤,栀子多斤,茯苓多斤。“按今年的行情,估计能收干货苍术十吨、栀子三四吨、茯苓二十吨”冯伯强说。
同样作为合作社的草盘地镇金牛药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储备了万的资金,马上开始收购药材。合作社负责人肖开兴介绍,等合作社机械一开工,在外5拨人就开始收购,一天最少要加工2万斤药材。
去年,合作社仅收购天麻就有一百多万斤,加工后的天麻卖到了元一公斤。肖开兴说,今年收购量估计能和去年持平。
最终受益的还是村民。种植不愁销路,还能到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韩婆墩村贫困户郑自平,在草盘地镇绿欣源合作社务工,一天一百元钱工资,包一日三餐,家里还种了三分药材。他说,真是沾了药材的“光”,我现在才能有这么好的生活。雷家店镇方山村村民陈淑芳,在镇区照看孙子读书,闲暇时到宏业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雷店分社,帮助分拣药材,一天也有几十块的工钱。
良好的道地药材产地条件和发展环境,以及近年来道地中药材产业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批药材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到今年7月底全县共培育市场主体家,联络药材种植户近4万人,摸索创新出“龙头企业、合作社、服务站、种植户”县、乡、村、组四级“金子塔”式产业发展网络,实现了全县11个乡镇2个林场个村全覆盖。
提高品质,叫响品牌,打开市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是我县中药材产业长期健康稳定有序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石头咀镇吉利中药材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建中拿出一个“新鲜出炉”证书——“英山‘楚吉’牌茯苓”全国生态原产地保护标志品牌。
这块金字招牌是去年9月份申请到的。“这是对我们企业、我们英山药材品质的一个认可,在业内有着很高的评价。”对于这个证书的获得,余建中很是重视,他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同样是出口茯苓片,我们的茯苓精片可以直接通过海关,一个同行却要办理各种各样的手续,人力物力精力花费的比我们多得多,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的茯苓精片是国家出口免检产品。
叫响“健康英山,药材之乡”品牌,近几年来,我县全力支持企业开展GMP认证,深入开展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创建,为了加强药材品牌建设,出台中药材品牌建设奖励政策,每成功申报一项省级以上“三品一标”产品,政府补助20万元。
目前,“英”字牌茯苓精片获国家出口免检产品,“英山苍术”“英山天麻”“英山石斛”“英山桔梗”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英山‘楚吉’牌茯苓”已获全国生态原产地保护标志品牌。去年9月份在成都举办的具有药材产业界”奥林匹克”之称基地共建联盟大会上,英山药材产业发展经验在大会上做交流,引起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