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皮肤病最专业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700.html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和间质性膀胱炎(IC)是临床中女性的常见疾病之一,患者往往因为尿频、尿频等泌尿系统症状而就诊,常很难快速鉴别两种疾病。西安医院泌尿外科杜岳峰教授对二者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了回顾,并总结鉴别要点。
膀胱过度活动症相关知识回顾1.定义年国际尿控协会(ICS)对OAB定义为:OAB是一种常见症状,具有以下特征:①尿急症;②伴有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③通常伴随尿频和夜尿;④无感染或其它明显病因。故OAB的诊断特点是:症状是诊断基础,需排除其它疾病确立诊断,一种综合征可作为独立的诊断。
2.特点
(1)OAB三大特点:①尿动力学上:逼尿肌过度活动,也可为其他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②无明确的病因;③OAB是膀胱储尿期的症状。
(2)OAB影响的人群特点:①40岁以上患者中16.6%有OAB的症状;②随年龄增长,OAB患病率增高;③OAB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相当。
3.病因
OAB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有以下四种:
(1)逼尿肌不稳定:由非神经源性因素所致,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2)膀胱感觉过敏:在较小的膀胱容量时即出现排尿欲;
(3)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
(4)其他原因:如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
但是,逼尿肌异常收缩导致OAB是公认的最重要机制。
4.诊断
OAB(5%~23%)虽是一个独立的征候群,但在临床上有许多疾病也可出现OAB症状,容易被忽视。很多患者有储尿期症状,也可有其他症状。同时,患者多有可寻病因,并已有诊断,如前列腺增生症、尿路结石、尿路感染、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等。临床上,遇到OAB患者要注意鉴别是原发性病因或症状性OAB。
(1)OAB快速筛选
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症状评估表(OABSS)是高效实用的OAB诊断评估工具,可通过三个简单问题,快速筛选OAB:
①排尿频繁;
②当突然有排尿感时,很难控制住;
③漏尿,因为控制不住。
患者只要具有以上1项症状,就可能患OAB。
(2)OABSS定量诊断标准
基于OABSS量表,当问题3(尿急)的得分≥2分以上,且整个OABSS得分在3分以上,就可诊断为OAB。
OAB患者严重程度分级:
①3≤OABSS≤5,轻度OAB;
②6≤OABSS≤11,中度OAB;
③OABSS≥12,重度OAB。
需特别注意,尿急是OAB的核心症状,无尿急这一主诉不能确诊OAB。
间质性膀胱炎相关知识回顾1.定义
(1)定义演变
年,美国费城PhilipSyngPhysick最早首先将其描述为一种膀胱“溃疡性炎症”。
年,美国费城医生JosephParrish首次将其记录在教科书中,描述为不明原因的慢性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以及盆腔疼痛综合征。
年,美国NIDDK为了将此类疾病诊断进行标准化,用于临床试验,以便准确评估其治疗疗效,首次将该病命名为间质性膀胱炎(IC),其中包括2项包含标准,18项排除标准。
年,基于美国NIDDK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标准在内容、临床实用性的不足,为进一步统一标准,ICS将之改名为疼痛膀胱综合征(PBS)。
年,欧洲间质性膀胱炎欧洲研究学会(ESSIC)定义为膀胱疼痛综合征(BPS):基于与膀胱相关的慢性盆腔疼痛、压迫感或不适而诊断,同时至少伴有一种其他尿路症状,如持续急迫排尿感或尿频;作为症状的原因易混疾病必须被排除在外;其他器官症状的存在以及认知、行为、情感和性症状应予以陈述。
(2)ESSIC对BPS的分型标准
BPS可大体区分为两种亚型:①3C型BPS:是一种具有严重损害性的炎症,可导致小容量纤维化膀胱或上尿路梗阻;②非溃疡型BPS:不会出现3C型的临床进展。
二者区别:包括临床表现(症状)、年龄分布(年龄)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生物标记),借此可进行非侵入性鉴别并与治疗反应对应。
(3)ICI版BPS定义
ICI在ESSIC的基础上对BPS的定义进一步修改,并提出了BPS新的诊断标准:即出现与膀胱有关的疼痛、不适,同时伴有至少一种其他泌尿系症状(如尿频、尿急),并能排除其他泌尿系疾病,就可以诊断为BPS。
(4)目前基本的共识
IC/BPS是症状诊断,具有长病程、渐进性发展两大临床特征。
①本质:是一种慢性器质性病变,有其疾病的病因和发生、发展过程。其症状的产生是膀胱壁组织发生病理、形态和膀胱储尿功能改变的结果。因此,国际尿控学会仍然保留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
②特点:IC/BPS的炎症部位在粘膜下层膀胱壁内,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常阴性;随着病情发展,IC/BPS可产生瘢痕挛缩和膀胱容量减少等病理形态学改变。
③不足:其发生的病因及机制仍不明了。
2.病因及机制
可能的病因及机制包括:①膀胱上皮通透性屏障的损害;②过敏或自身免疫过程;④顽固性微生物感染;④膀胱神经分布改变;⑤膀胱缺血(可能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类似)。
3.诊断
目前临床应用的IC/BPS诊断方法主要为排除法,诊断的主要依据为临床表现、尿液分析,以及水扩张状态下的膀胱镜检和活检。
部分IC可进行特殊的辅助检查来确诊:
(1)压敏式测针测压盆底肌:约87%的患者有盆底肌功能障碍;
(2)考夫曼指尖触摸灵敏度测试:配合视觉模拟量表评估疼痛和敏感度的等级;
(3)钾离子试验:存在假阳性
(4)光镜下细胞计数:以逼尿肌细胞内肥大细胞数量与黏膜内肥大细胞数量之比(0.75有诊断意义),或者电镜下观察激活的肥大细胞占肥大细胞总数的比例;
(5)尿流动力学、尿液分子标记、膀胱活组织检查。
鉴别要点从以上特征可见OAB和IC两者皆病因不明,属于基于症状、排他性诊断,治疗效果不稳定,很难鉴别。但OAB是以尿急为核心的症候群,男女发病率相当,治疗以症状控制为主。而IC/BPS具有长病程、渐进性发展两大临床特征,膀胱壁组织发生病理、形态和膀胱储尿功能改变,有相对特征性的水扩张下膀胱镜检和活检表现,女性发病率远多于男性。因此,IC/BPS可以表现出症状性OAB,但IC/BPS基于膀胱区疼痛、不适为核心症状,治疗以症状控制结合GAG的修复为主。
来源: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编辑潘欢戳“阅读原文”观看讲座视频!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