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小组6月7日第13次学习笔

时间:年6月7日晚7:00-9:30

主讲人:柯召民助教:潘洋、王军丽

参与学习同学:张洪、郝丽娜、杨东杰、谷艳丽、王培杰、王娟丽等46人。

一、授课内容纪要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这一条是讲太阳病误下后,应根据正气抗邪的能力及表证存在与否来决定治法。“太阳病”就是表病,中风也好,伤寒也好,都应当发汗,而不应该泻下。“下之后”,出现“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从文意来看,“其气”是指太阳之气,“上冲”不是一个病证的表现,可以理解为一种病机,就是太阳病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还可以向上向外,抗邪于表,上冲是和下陷是相对而言的。

太阳之气为什么会上冲?这和太阳的生理特点有关系,太阳之气来自于下焦,和邪气斗争于表是由内向外的,所以会出现“其气上冲”。邪客于表,太阳之气还能上冲,说明其气还能和邪气斗争。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那就是在表的邪气没有解除,表证仍然存在,这就是它的临床表现。当然可以用桂枝汤,这也是正气下陷受挫,而表邪未解,仍然可以用桂枝汤的一个例子。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如果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言外之意,表邪就会乘虚内陷,证候就会发生变化,当然就不能再用桂枝汤。

2.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一条指出了治疗坏病的原则。“太阳病三日”,在太阳病的病程中,已经过了三天,对于这个时间不要太机械,简单理解就是过了几天。“已发汗”就是已经用过发汗的方法,或者是因为汗不如法,或者是由于用的方子药不对证,结果病没有好。“若吐、若下、若温针”或者是又用过了催吐的方法,或者又用过了泻下的方法,或者又用了温针,温针就是火针,是一种火疗方法之一。

“仍不解”,结果用了这么多错综复杂的治疗方法,病邪仍然没有解除。“此为坏病”,坏病就是变证,这时候不论出现什么样的证候,都可以叫做坏病。后世医家认为,仲景为什么把它叫做坏病呢?就是很典型的一个六经病,让你用了错综复杂的治疗方法,把病给治坏了,使病情复杂化了。所以坏病就是变证中由于多次误治或者用了多种方法的误治,导致了病情的复杂化,这就叫坏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误治都会形成坏证。上一条说:“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虽然也是误治,但还没治坏,太阳之气还能行于体表与邪气作斗争,所以还可以用桂枝汤。既然病情已经复杂化,它已经不是单纯的表证,“桂枝不中与之也”,再给桂枝是不行的。“不中”是古时中原地区的地方话,就是不可以,再给他用桂枝汤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因为症状已经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桂枝汤证了。

误治以后所出现的坏病有实有虚,有寒有热,有气分有血分,对于这种错综复杂的病证,我们怎么去治疗?这里提出了12字的基本原则,这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观其脉证”的“观”字很重要,就是观察、审视。只有很仔细地、很谨慎地来审查他的脉和证候,才能“知犯何逆”,知道是犯了哪种错误,出现了哪些问题,然后“随证治之”。“随”,随顺之意。随顺客观证候的需要,怡如其分地进行治疗。

我们说《伤寒论》创立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所谓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这四个字在《伤寒论》中没有出现在文字的表述上,最能够体现辨证论治精神的就是这12个字:“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二)新课内容

1.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这一条说的是桂枝汤的禁忌证。在提出桂枝汤适应证的同时,又提出桂枝汤的禁忌证,以及误用后的情况,这样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不犯治疗上的错误。

这一条是说太阳伤寒证表实无汗是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本为解肌”,显示桂枝汤和麻黄汤发汗意义的不同点。“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是麻黄汤证,而桂枝汤中有滋补收敛之品,发汗力量很小,只能解肌而已。如果误用桂枝汤,汗更出不来,就会出现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

桂枝汤本来是解肌袪风、调和营卫的,这里的“解肌”主要是和麻黄汤治法中的“发汗”散寒相区别。麻黄汤发汗散寒,桂枝汤解肌袪风,文字上的区别说明桂枝汤的发汗和麻黄汤的发汗不同,桂枝汤发汗力弱,麻黄汤发汗力强。“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是叮咛之语。“识”,知道、记住之意。也就是说,临床医生必须牢记于心,不可忽视,否则就会犯错误。

桂枝汤与麻黄汤适应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区别。第一,从脉象上来看,桂枝汤是脉浮缓,麻黄汤是脉浮紧。第二,桂枝汤是有汗,麻黄汤是无汗。第三,桂枝汤是恶风,偶尔恶寒,麻黄汤是恶寒(盖两层被子还觉得冷)。还有其他一些细节上的区别我们到以后讲到麻黄汤时再具体讲。没有汗是桂枝汤的禁忌,要从正反面两方面看桂枝汤临床应用,不能犯医疗上的错误。

2.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就是嗜酒之人。关于“酒客病”,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注家认为这条是解释桂枝汤证的,就是说酒客患了太阳中风,在应用桂枝汤的时候,就要考虑酒客的特点,他们的中焦往往有羁留的湿热。从望诊上看,往往会见到鼻头红、舌体胖、有瘀点或瘀斑、舌苔黄腻。由于甘味药助湿生热,有人认为在酒客应用桂枝汤的时候,应该把甘味的甘草、大枣去掉,加上葛花、枳椇子等清利。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甘味药对于湿热是有害的。有的注家认为这一条的“酒客病”并不是太阳中风病。酒客病是长期饮酒所致的疾病,在证候上类似桂枝汤证,会见到发热、恶风、干呕,病机是胃腑湿热导致了营卫之气运行的不利。既然酒客病不是太阳中风病,如果用桂枝汤就是错误的。由于酒客胃腑湿热,不仅不能用甘味的甘草、大枣,还不能用辛温的桂枝、生姜。《医宗金鉴》就持这一观点。相比而言,持前一种观点的较多。因为这两种情况在临床上都能见到,所以上述两种意见都是可取的。

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依前法。

这一条是介绍太阳中风兼证之一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喘家”就是素有气喘病之人。如果喘家又患了太阳中风,就是新病里又有旧病。这种情况在临床还是比较多见的。气喘的患者本有肺气不利,肌表容易受邪。一旦患了太阳中风,又会加剧气喘。出现这种情况,在用桂枝汤解决太阳中风的同时,如果用厚朴、杏子(杏仁)平肺定喘更“佳”。

“佳”字还包含一层意思,就是用厚朴、杏子只是对症疗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喘病。

临床上治喘有两个常用方,一个就是麻杏甘石汤,现在用得较多,另一个就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应用得不太普遍。临床上经常有误用麻杏甘石汤治疗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之喘的情况。蒲辅周老大夫在其医案中记载有一例,他诊治过一个孩子,就是风邪作喘误用了麻杏甘石汤,结果服药后高烧不退、大便腹泻,后来请蒲老去了,先用的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接着用射干麻黄汤,就把这个病治好了。这个医案很说明问题。

中风兼喘的证治。本证成因:一是太阳表证,误下伤里气,表邪乘虚内陷胸中而成表证兼喘。二是素有喘疾,复受风寒,外邪引起宿喘发作,而成中风兼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义

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用厚朴、杏仁,下气降逆,消痰平喘。本方临床治疗患桂枝汤证后兼见咳喘,或哮喘患者因新感诱发,或过敏性哮喘急性发作者有一定疗效。在“太阳病篇”,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皆可治喘,以后在学习到这些方证的时候,应当注意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相区别。

(3)厚朴传说

相传,几千年以前,厚朴树本是上帝最宠爱的长子。一次,上帝带着长子在考察民情。路过长岭岗时,情窦初开的太子被东乡朴实的乡风民情,美丽的大自然风光所陶醉。当他正要随父皇起驾时,发现一群土家姑娘在纺纱、绣花,编织西蓝卡普。姑娘们开心的、毫无拘谨银铃般的笑声深深吸引住了他。太子蓦然感觉到,姑娘们比身边的仙女更多情美丽,他当即请示父皇要留下来。父皇一听,这次带他出来巡游,原本是要开拓他的眼界,回去就要传位给他。但是太子的决心已定,怎么也不肯再回到皇宫。父皇气急了,一挥手就把儿子变成了一棵厚朴树放在了木屋旁的田里,让他经受山风苦雨的洗刷,让他遭受磨难后,再接他回宫接任大位。

天上一天,地下一年。回宫的上帝整日牵挂着儿子。于是派遣天兵天将到长岭岗接太子回宫。天兵天将看见太子化的大树经过人间烟火熏陶,已植根于深深的泥土里,长得郁郁葱葱,太子表示,坚决不回去,要留下与土家人为伴。天兵天将见太子深爱着这方土地,深爱着这木楼里的姑娘,不忍心强迫太子回宫,于是成全了太子的心愿让他留在了人间。太子让天将帮助土家人,天将说“我们是神仙,他们是凡人,就是有神丹妙药也不能直接送给他们,要经过一种转换,要让他们经过勤劳才能获取。”

太子让天兵天将把上帝御赐的让他们在途中急用的仙丹留下来,普助人间。天兵天将觉得有理,于是告诉太子,仙丹只能经过他的身体后,再变换成另一种物质,让山民通过劳作才能获取,以帮助他们解除疾苦,达到幸福快乐地生活的目的。就在太子满心高兴地接受仙丹的时候,天兵天将却拉住太子的手哭了说“在天宫,你贵为太子,但你从不把我们不当下人看,亲如手足。今天你已经违反天条,遭受了凡尘之苦,但还可以随我们回到天上,回到从前。如果你现在一接过仙丹,你就再也回不到天宫了,你就永远成为凡尘之物了。”

经再三权衡,太子最后还是决定长留人间!要用自己的一生为人类做实事,来解决人们的疾苦,让姑娘小伙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因此,太子毫不犹豫地接过仙丹,一口吞进了肚子。随即,太子那挺拔单薄的身体披上了一件柔软暖和深紫色的龙袍,供他遮风挡雨。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当看到大山里的人们受苦受难的时候,太子就用身上的这件龙袍普度众生。当人们遇到胸腹疼痛、翻胃、呕吐、寒温、泻痢等系列疾病的困扰时,只要从龙袍上取下一小块皮熬汤喝,病痛顿除。当人们婚丧嫁娶没有经费来源时,只要砍倒厚朴树,剥去树身上的龙袍到集市上去,就能换回大把的钱,解决他们的一切困难。(柯大哥:看来这位太子应该是精准扶贫的第一人了,解决了人们的健康、生计问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厚朴药解

味苦,温,无毒。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生山谷。

产我国四川河南陕西湖南等地,树皮入药,以厚肉者为良。

味苦辛,性温,无毒。

厚朴为下实散满,袪湿健胃要药,主温中益气,消痰下气,气血痹,湿霍乱,治中风伤寒头痛,反胃,冷痛,腹满喘咳,杀肠中虫。

厚朴所谓纯阳者,取木皮为用,而气味苦辛,色性赤烈也。夫味之苦者,应于花赤皮紫,是味归形也。形色紫赤者,应于气温,是形归气也。苦能下泄,然苦从乎温,则不下泄而为温散。此物虽味苦,苦后觉有微甘,所以直归中土而散结气。可为治伤寒中风根于中土。

中风,伤寒,头痛,寒热:经方中很少用厚朴来治感冒。

惊悸:有心悸的人会一般胃或十二指肠有痰,厚朴可以祛这些痰,如:平胃散。{苍术5,陈皮3,厚朴3,炙甘草2,按比例打粉,放姜片三片,红枣1枚,煎服。}

气血痹死肌:皮肤表面气不够,产生麻木现象。去邪气,用到厚朴把气打通。

去三虫:去肠胃的湿气,使虫生存环境不存在。

(5)倪师说本草——厚朴

厚朴和枳实常常并用,厚朴入大肠,枳实入小肠。厚朴味苦、温,味道很厚重,入脾,味厚的入脏,味轻的入腑。

厚朴形同大肠,主治下实散满,祛湿健胃,实际上就是健脾。如果肠道堵塞,气下不去就会回逆,这时可以用厚朴下气。所谓气,是动能。厚朴一下去,大肠的蠕动就会回来;枳实下去,小肠蠕动会回来。蠕动回来以后,再加大黄,大黄能去实,把小肠的实去掉,芒硝能够攻坚,大黄没办法去掉硬的大便,用芒硝下去把硬的大便打散掉,就变成“厚朴、枳实、大黄、芒硝”使用在一起,把大肠里结硬的东西打出来,如果大肠里没有东西,只有小肠堵到,那就不用芒硝。“老师,你怎么知道大肠里没有东西?”很简单,你问病人有没有屁,答“屁很多”。屁很多就是大肠里很多气,没有东西嘛,那就不要加芒硝;如果屁都没有一个,那就堵在大肠里面了,硬的大便堵在大肠里,这时候加芒硝下去,这就是小承气、大承气的差别。(同样是通便,如果只用大黄、芒硝,病人会肚子绞痛,要加入厚朴和枳实行气降气。)

厚朴能够让大肠的蠕动回来,有时候病人咳嗽,他是实证,一直咳都不好,大青龙、小青龙都用了,其他都很好,就是咳嗽还有点不好,那我们用厚朴下去,让大肠蠕动一下,让肺气下降,咳嗽就好了。所以我们后来会有一些加厚朴、杏仁的处方会出现。

诸位记得,下气上逆的时候我们用厚朴降逆气。病人会告诉你,奇怪,我肚子肿很大,肝癌的腹水肿很大,气往上逆,这时候我们用厚朴来降气。厚朴很好用,它温中益气,消痰下气。

(6)杏仁传说一

《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吴国人董奉隐居庐山,日为人治病,不取分文钱。凡来乞医而治愈者,重症令植杏五株,轻者植一株,数年计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自号“董仙杏林”。卖杏之钱一作衣食,余都接济贫困,故有“杏林春暖”、“誉满杏林”。后以杏林称颂医家,成了中医的代名词。

一天大早,董奉前往一处山村出诊。不久便碰上一群抬着滑竿的人。众人放下滑竿,其中一人上前,指着躺在竹椅上痛苦不堪的中年汉子对董奉说:“董真人,我家大哥肚子胀痛难忍,在床上翻来覆去,一夜未睡,痛得汗湿被巾,好不容易熬到天亮,我们几个正抬着他去杏林园请您诊治,不想就遇上了您,请您快给治治!”董奉走近竹椅为病人号脉,并让他张嘴伸舌查看,只见病人舌苔呈赤黄色,脉象倒还正常,只是肺脉滞。董奉看完后,用手指着来人的前方说道:“往前走二里地,路旁有一家杏林酒店,你们去要一盘清炒山药,一盘薤白炒鸡蛋,一盘红烧鸭肫,再叫上二两杏仁,让你大哥吃完之后休息片刻,之后他就不用你们抬了。”

董奉说完之后便继续赶路。其他人依照董奉的话前往杏林酒店。病人酒菜下肚,便慢慢提起了精神,将酒菜一扫而光,接着便不停地排气,之后内急,到酒店茅厕痛快地解了个大手。之后,腹痛全消,神清气爽。众人见后觉得奇怪,不知个中缘由,于是便向酒店老板打听。老板说:“杏林酒店是在董真人指导下开设的一间药膳堂,你们进店一点菜,我们就知道这是董真人开的药膳方。不知客官贵体有何不适?”“肚子胀痛。”患者答道。“这就对了!”老板接着说:“董真人要求我们酒店从掌柜、厨师到跑堂的伙计都要懂点儿药理药性,以便来者搭配好饮食药膳。脘腹胀痛是肺气壅滞不降所致,所以宣气润肠是关键。你们点的这几道酒菜,既是美味佳肴,又是防治胀气腹痛的良方。山药润肺补脾,益阳通便:薤白温阳下气止痢:鸭肫健胃补脾,消食祛胀。这几道菜的药性之所以这么快能发挥作用,还得归功于这杏仁酒。杏仁宣肺理气,通便降火,并借助于酒行药力。所以一顿饭的工夫,问题就解决了。”食客们听了之后茅塞顿开。

(7)杏仁传说二

斐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癌症的国家,斐济人一日三餐都要食用用杏脯或杏干制做的小菜。过去,世界卫生组织并不主张人们大量地食用杏,理由是杏中含有的苦杏仁苷类物质会导致人体组织细胞缺氧,使人很容易患上呼吸麻痹等病症。不过,斐济人吃杏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斐济人将杏制成杏脯、杏干后食用,斐济人也爱吃的是苦杏仁。

(8)杏仁药解

味甘,温,有毒。治咳逆上气,肠中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生川谷。今名杏仁。

杏树处处有之,有多种,以产山西河南山东一带者为胜,仁入药。

味甘苦,性温,有小毒。

杏仁为咳逆痰气要药,主咳嗽气急,能下气平喘,治风寒痰滞,能宣肺解肌,除风散寒,润燥消积,利胸膈气滞。通大肠气闭。

杏有脉络,则以之助心,桃有肤毛,则以之助肺。桃仁的药性是通瘀血,杏仁的药性是降气,杏仁以结果论好像作用在气分,而桃仁作用在血分。如何理解杏是心之果,桃是肺之果的论说?杏子无论是红的杏子或者是黄的杏子,切开它的肉都是橘红色的,杏子越靠近那个核的地方肉越白,到核的地方那个颜色就很浅了,白白的;而桃子的肉是白白的,越靠近核的地方颜色越红,中国人取类比象理解药性,就是桃仁我们拿来破瘀血,从人的气分抓一些能量过去通血分,而杏仁的这个降气会从血分也就是营分抓能量过来推到气分,让气分降下来,所以杏仁的作用的起始点的确是心,桃的作用的开始的点的确是肺。{与麻黄合用,麻黄发表的心阳转到肺发出}

治咳逆上气:麻杏甘石汤。

喉痹:喉咙发炎可能是肺气上逆造成。

下气:仁类都有下气作用。

产乳:女人的奶水跟月经是一体两面。有些妈妈在喂奶的期间就没有月经,可是往往那个时候还能够怀孕,可见没有月经一样是可以怀孕的,意味着女人心脏的血分营养分化到肺的区块,然后在胸口转化成奶水。

金创:古时候如果是金属利器所伤,用杏仁捣成糊状外敷。

寒心奔豚:奔豚是心阳不够所以水气上逆,杏仁能够把心阳推到肺的区块再往下降。

(9)

杏仁有油,但得苦味,无辛烈之气,故降而不及。色白属金,降气行痰,气降则血降,故凡吐血必咳痰,痰为气分,因气逆而血升,故引出其血也。

二、课后交流和提问

(一)主持人开场白

张眉:同学们都进来了,那我们就开始吧。正式开始前我还是要稍微啰嗦一下,我已经有两次没有主持学习活动了,主要是因为我从前两周开始上班之后,每个周五我都要带着我们家老二去上班,下班赶回到家也得7点多了,加上老二6点多还有课,等他下课再回家就更晚了,总之就是一上班之后,参加学习就变得困难了一些。所以我可以想象得到,很多同学同样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坚持下来是蛮难的,包括对我也好,或者是对于很多同学来说也好,这个是能够理解的。

我们的学习小组今天是第十三次学习,我们从开始学习到现在三个多月了,人也越来越多,大约有来自16个省份的朋友在我们这个群里学习,还有在国外的朋友,所以这个“星星之火”已经开始慢慢地点亮起来了。凡是有兴趣一起学习的同学我们都欢迎加入。我在后台看到有很多报名的人,但有的联系不上,或者填写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gshue.com/cstp/5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