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基础学中医丨治脾胃病重视分治与合治全

白癜风诊疗学术高峰论坛 http://m.39.net/pf/a_5333207.html

导读:

李玉贤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曾任昌医院副院长等职。李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年,学验俱丰,医德高尚,具有大医风范,对患者不分贵贱老幼,皆全心而治。李老勤于临证,善用经方,总结前贤学术经验,在临床中崇古厚今,学而不泥,对各种疑难杂病诊治善思巧辨,施法灵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术思想体系,在内科、妇科、儿科、恶性肿瘤等多学科疑难杂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对脾胃病和肺系疾病的诊治经验独到。

//////////

治脾胃病重视分治与合治主编/杨舒淳,李龑,李政一、脾胃分治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以通为和,有降浊通腑之功;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主升清和升举内脏。清代名医叶天士对脾胃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如其在《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中提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把脾胃本脏腑的功能特点和对机体的影响有机结合。身体健壮要靠脾的运化升清来滋养,人体的气机调畅要靠胃的通降功能来参与维持。脾胃同为后天之本,二者作用相辅相成,但发病机理又因各自的生理特点而有所不同,故需要加以区分。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有“饮食不节则胃病”“形体劳役则脾病”的论述,说明脾胃发病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亦不同。受此启发,李老提出了治疗脾胃病要审因论治,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不同进行脾胃分治的诊疗思路。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创立“胃阴学说”,是叶师补充李东垣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的理论。根据《临证指南医案·脾胃》:“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叶师创立了以阴柔之剂滋阴润燥,助胃和降以养胃阴。

李老将上述理论用于临床,治脾病善用健脾升清、运土燥湿等法,例如以炒苍术、炒白术配葛根健脾升清止泻;以炒白术配柴胡、升麻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以茯苓配炒苍术健脾燥湿,治脾虚带下;治胃病,常注重顾护胃阴和振奋胃气,以沙参、麦冬等甘平、甘凉濡润之品养胃阴,使津液来复通降自和,以焦三仙等消积之品化积,振奋胃气。

图:北沙参(图片来源《一味药润肺燥》)

二、脾胃合治

脾胃互为表里,胃又与小肠大肠相连,脾胃的升清降浊对人体气机升降、运化水谷精微及传化糟粕的调节有协同作用,说明脾胃的生理功能密不可分。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所言:“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饮食不节,则胃先病,脾无所禀而后病,劳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后病。”又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说明脾胃生理功能相互依赖,病理演变也会相互影响。

治疗方面,李老兼收并蓄,善于继承和发扬历代医家之学术成就,如李东垣善用甘温除热之法,注重升阳健脾益胃之法,受其影响,临证中李老重视升阳益胃等脾胃同治之法的应用。受喻嘉言《医门法律·关格门》“进退黄连汤方论”的启发,根据新疆地区居民饮食习惯,冬日膳食辛辣膏粱厚味居多,易致胃肠积热;夏季贪凉饮冷为常,易使中阳受损,肠腑失于温煦,寒热饮食反复刺激形成胃肠寒热错杂之证。李老认为新疆地区居民的脾胃、胃肠病的病机以寒热错杂者为多,宜用仲景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胃肠病的寒热错杂之证,通过调节脾胃的升降功能,促进脾胃游溢精气和肠传化糟粕的协同作用,亦是脾、胃、肠合治之法的具体体现。

登场书籍

《李玉贤临证经验辑要》

(↓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gshue.com/csjj/9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