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殿,顾名思义,石造的宫殿。也有称之为石室的,是无梁殿中的一种石质殿堂。记得宋苏辙《登嵩山?将军柏》诗曰:“肃肃避暑宫,石殿秋日冷。”元虞集《玉华山》诗云:“光凝石殿千年雪,影动银河八月槎。”可见,石殿是难得一见的景点。当下,在湘乡白田镇便有一处石殿古迹,即南薰山的雷祖殿。
忆往昔,在年6月19日(晴,星期天,父亲节,气温29度)上午8:30分,“湘乡有古迹,民间有奇迹,湖南有石殿,活愚公在湘乡,陈百世凿山16年,手工修石殿.....”电话那头,达达博友用激情的词语表达节假日寻古的意愿,尤其今天是父亲节。“好!我准备一下,30分钟,准时到你的楼下..."但,当我们抵达雷祖殿时,已是下午3:30分。我们第一次见到陈百世老人(陈老据自述,原名“陈连芳”,因取意“流芳百世”,故改名“百世”,是目前“石殿”的唯一维护者与守护人),看上比实际年龄要少了许多,真不敢相信他能干出这样惊天动地之作!
当我们参观完他用16年时间打造的文化宫与雷祖殿时,给我们心灵一种深深的震撼。面对陈老的意志与执着,令笔者有些感动,也有些无语。此时的我,静坐、回味、思考,打开电脑,轻敲键鼠,追忆下午来回数公里的南熏山山路,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湖南唯一存在的石殿、海拨多米的南薰山雷祖殿里,笔者的思绪一次次刷新历史。石殿,首次探究,令人观止。因为在这里,不仅有它独有的宜人风景,更有能功巧匠陈百世老人坚韧不拔的意志与锲而不舍的精神及精湛的石雕艺术而闻名遐迩。陈老子承父愿,在自已的努力,克服着资金、人力等困挠,在家人的支持下,将湖南唯一的石殿修复得如此完整,真是奇迹......思来想去,笔者以《湖南石殿南薰山,民间奇迹雷祖殿》为题,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南薰山深处正在发生的民间奇迹。
石殿修复为已任百年老庙换新装
据介绍,南熏山位于白田镇南熏山村,过白田镇1.5公里处左拐,经新苗村,步行约2KM山路便到,但此次,因为初次去,我们一行4人是从上扶村上扶水库山顶处通过3KM山路抵达的。在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嶂,风景秀丽,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白田镇地处湘乡城北,距县城27km,东邻韶山12km,北接宁乡灰汤15km,区域面积.73平方公里,现辖34个村,个村民组,总人口4.8万,水田面积.8亩,旱地.25亩,林地亩。境内含中型长江水库,镇属小一型、小二型水库7座,传统农、林、牧、渔资源丰富,属湘乡粮猪生产大镇。
南薰山,地处湖南湘乡市白田镇薰山村,湘乡第二高峰,但因为交通不便,所以知道的人很少,去游玩的外地人就更少了,只有住在附近周围的人才去玩玩,特别是学生,每年郊游都选择去山上。此处的村民,大多依山而建住房,从山路见过许多屋场,但似乎无人居住,有些只留有地基。山顶,有石砌的石头房子,约多个平方。有数百年的雷祖殿,山内,花岗岩石丰产,是上好的建筑材料。
全村有水田.36亩,旱土1亩。全村共户农户,个农业人口。年属于白田公社,名为薰山大队。薰山村人口众多,田土也多,村民大多以外出打工为生,在家的以养牛羊为第二三产业,南薰山森林覆盖良好,适合生态养植,目前有养殖专业户18户,种植专业户38户,此处有水、有石、有雷祖殿,期待有人来开发。
据史载,南薰山雷祖殿地处湖南湘乡市白田镇南薰村,雷祖殿属于仿木质屋顶,建于明朝。1年始,南薰村村民陈百世(原名陈连方)耗时16年,对雷祖殿进行了第五次重修。
据石匠陈百世自述,16年,他只做了一件事,把山上的花岗岩一块块开凿下来,建了一座“宫殿”。南熏山因为有陈百世而声名远播!当即,我们从口袋里拿出些零钱,恭敬的递给陈老,算是对他这种16年只做一件事的精神略表心意.....人的一生,有几个16年呢?尤其是退休后的生活。
今年进80岁的陈百世用16年修建的雷祖殿。这16年,石匠陈百世只做了一件事,把山上的花岗岩一块块开凿下来,建了一座“宫殿”。让距离湘乡市区35公里的山清水秀的小山村,一夜之间,远近闻名。
在这里,不仅是村里的南薰山上始建于明朝末年的,湖南唯一的石殿---雷祖殿,同时,也是陈百世徙手在这里修复这一历史古迹之故。雷祖殿建在南薰山海拔米的位置上,地势陡峭。庙宇的材质构造不同于其它,全石头建造的,都是就地取材而来的花岗岩,分立着雷祖殿、焚香塔、弥勒佛浮雕等数座大小建筑,无一例外,全由花岗岩建造,总耗材上千吨。这座庙是由一个人建造的,他就是薰山村村民陈百世。
陈百世是土生土长的薰山村人,祖上三代都是石匠,修桥、修路、修墓,从14岁干起,一直做到今天。村里的雷祖殿,从明朝末年开始,几经损毁,废了立,立了废,陈百世的爷爷和父亲,全都参与过这座庙的建造。
1年,残损的雷祖殿突然倒塌,这让已经退居二线的陈百世焦虑不已,像丢了魂一样,决定依靠个人力量重建这座百年老庙。“这个庙我父亲和爷爷都建造过,如果就这么没了,实在说不过去。”靠着早年做石匠的一点积蓄,陈百世开始了他的造庙工程。
湘乡愚公凿山经,野人生活心向佛
陈百世搬到了山上居住,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野人”生活。喝的水就是山里的泉水,饭则是自己背米上山来自己做,年从邻居那里拉来了电线,他才结束没有灯光的日子。
凭着多年的石匠经验,陈百世开始了他凿石劈山的工程,并且一干就是16年。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是他用铁锉一块块凿下来的,最轻的也有多斤,从房屋到上山的阶梯,石头多得数不清。
建成后的雷祖殿,每年都会迎来附近不少游客,甚至是外省的人来参观拜佛。目前的雷祖殿规模,还远未达到陈百世的要求,在他的设想中,他还想再建造一个焚香炉和一个观音庙、上山的路也要全部整修……陈连芳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可以继承自己的事业,将工程进一步完善,为当地留下一处名胜古迹。
附录:《中国古代石殿(室)》
石殿,是不含砖质无梁殿,而且是用人工开凿的洞穴石殿,以及砖石混用材料殿堂。据现存资料,此类石殿(室)开间一般在4-10米,殿室顶部大体可分为石条拱券式顶和石材仿木质结构顶,这中房子全国共有全国计21处,共分二类。
第一类:室内拱券式顶的外屋面一般加石质两边水屋顶(硬山、悬山、歇山均有),其中内拱外山屋顶形式的7处,其中湖北4处、山东2处、北京1处,年代最早为隋唐,止于元明。其明细如下:
1、湖北随县西来阁 大明丙戌年(公元年)平面近方形,面阔4.5米,进深4.4米,四壁以石块垒砌,高3.2米,室内拱券式顶,以长石条起券,顶高4.4米。外屋面为硬山两边水(观音合掌式)。
2、湖北随县太白顶卧佛殿 石条砌建,面阔8.5米,进深5.5米。单门朝南,室内卷拱顶。外屋面为硬山两边水(观音合掌式)。
3、湖北广水上浩山玉皇顶石殿隋唐室内拱券顶,外屋面为硬山两边水(观音合掌式)。
4、湖北武当山琼台石殿 元代,供奉青石雕塑的玄武圣像。面积只有18平方米,殿内石碑上刻着“元朝古迹琼台石殿”。卷拱顶,外屋面为歇山式屋顶。
5、北京门头沟白云岩石殿堂 明代,旧称白云禅寺,系石雕券洞结构,殿堂座东朝西。殿堂面阔三间6.96米,进深1.85米,两侧拱形石窗高1米,宽0.77米。整座石殿堂外部仿木梁悬山两边水结构。
6、山东昌乐孤山夷齐祠 该山位于胶济铁路南侧,是昌乐县城关、朱刘、五图三街办的界山首阳山。夷齐祠为石质无梁建筑,长约10米,宽5米,高6米,四墙石灰岩砌成,拱形顶亦由石灰岩发碹而成,前有拱形门,门两侧各有一个正方形窗。此庙亦称昭贤祠、清圣庙,是专为纪念伯夷、叔齐两位先贤而建的。始建年代已无可考,但自隋唐至明清历有重修,有案可查的重要修复就有五次,可见此庙始建年代不会晚于隋代。现在庙里供奉着的一尊石像,头项已断,是典型的南北朝时期的石雕风格。
7、山东省青州市云门山天仙玉女祠 明代,祠内塑有泰山老母像(即碧霞元君)。最初是蒙古包式,元朝时外屋面改建为道士帽式,室内为石质无梁双拱建筑。
第二类:仿木质屋顶,屋面形制多样的有16处,其中湖北有5处,湖南有1处,山东3处,山西1处,江苏1处,河北1处,福建1处,浙江1处。其明细如下:
1、湖北广水三潭大贵寺金顶 全石料仿木结构,分正殿和左右两幢陪殿。
2、湖北武当山南岩石殿 又名天乙真庆宫,元至元二十七年()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三年,建了二十七年才竣工。建造者是武当著名道人张守清。为石砌仿木结构建筑,面阔、进深均为3间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殿顶铺着石板瓦,梁柱、檐椽、斗拱、门窗、瓦面、匾额等全部用青石雕凿而成,榫卯拼装。坐北面南,建于悬崖之上。
3、湖北武当山太子岩石殿 位于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展旗峰腰紫霄宫后的太子岩岩洞中。该岩相传是真武大帝修真之处,岩洞系一天然石穴略加人工开凿而成,洞口高约10米,宽约15米,进深11米,洞室宽旷,洞底平坦,方石铺地,正中筑有石殿一座,小巧玲珑,结构;别致,建于元代初年,殿内供奉真武大帝童年塑像。
4、湖北武当山隐仙岩 实际上是一座石窟,高十一米,深十三米。岩洞内现存有五座石殿、石雕镂空供案一张,石雕神像五尊。
5、湖北九宫山真君石殿 建成于南宋庆元元年(年),为麻骨石仿木塔式建筑,与一般宫宇迥然不同。塔高七米,六方三层暗合九宫之数。殿内中空贯顶,无窗无牖.这种结构不透气、不透光,是为了保存道教开山鼻祖张道清遗蜕。实为石塔。
6、湖北蕲春真武石殿 位于黄冈市蕲春县,亦称真武祖师殿,真武石殿,全石结构,有门无扉,内置石柱四根,粗可合抱,重约数吨,石梁石瓦,石砖上面刻画颇多,始建于晋,现存殿为康熙四十二年重新修葺。于乾隆四十八年重修,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殿壁由厚约40厘米的花岗岩条石构建,内有围长1.5米的花岗岩立柱四根,下部稍粗,底下为八方形石座,稍上为“莲花座”,柱上架设直径约40厘米的方形石梁,屋面原铺石瓦,现为石板。室内地面为石板铺就,朝南一门,供奉的真武祖师。
7、湖南湘乡市白田镇南薰山雷祖殿 1年村民陈百世耗时16年对雷祖殿进行了第五次重修。建于明朝。
8、山东邹城市峄山浑石殿 全部是由石头砌成的,无砖、无瓦、无梁,供奉太上老君。
9、山东济南西彩石村无梁殿 位于济南市东部海渚山,无梁殿,题匾“幽冥教主”,俗称“阎王殿”。
10、山东省长清县东汉石祠 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平阴孝里铺孝堂山。单檐悬山顶的东汉石祠两间,郭氏石祠建于东汉之初,约公元一世纪。石祠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室内东西长3.8米,南北进深2.13米,嚨正中用八角石柱一分为二,在前下中与后墙之间置三角石梁,使祠成为两间,且北墙下横列低短石台一座,系供奉祭祀用的。石祠的墙壁均以厚20厘米的石材砌成,从未坍塌、变形。石祠屋顶重四万多斤,为两面城的石板屋顶雕刻出的脊背,瓦垄,旬头,棣头等展现了汉代屋顶特征。
11、山西长子县法兴寺唐舍利塔又称石殿,通体砂石打造,塔形上小下大,有塔的错落,又有殿的方正,上下两层,集塔、殿、楼、堡诸美于一身。唐咸亨四年(公元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时曾到法兴寺观光,他看到这里风景壮丽,便大施钱财,亲自主持建造了这座石塔,将自己珍藏的37颗舍利子和大藏经赠送给寺院,并被保存在这座石塔之内。塔身呈平面回字正方形,每边长8.8米,两层,重檐楼阁式,最上面是攒尖宝珠顶。塔身南北正中安装木拱形石板门框,重檐楼阁式,底层檐墙与内槽墙的墙身均用石板叠砌。塔檐叠出三层,内部顶端构成四方藻井。塔顶四坡施脊椽,各面斗木共支檐,脊吻皆备,四角为攒尖宝珠顶,下层内四壁满布壁画。塔内顶部藻井内浮雕八瓣莲花,塔中心之上有木制楼门,并安装悬梯,以供攀登和封闭楼门之用。相传楼上原为安放舍利子的地方,后藏存佛教经书,故又有藏经楼、石经楼之称。塔心下层,原塑有佛像,如今已不复存在。
12、江苏苏州天池山寂鉴寺 寂鉴寺有三座仿木石构屋殿。均为元代至正年间修建,现已多年,保存相当完整。它们形制迥异,取名不同,山门外的石屋叫“极乐园”,寺内石屋叫“西天寺”,毛珵墓上方的石屋叫“兜率宫”。
13、河北曲阳县八会寺石室 位于八会寺大殿西北,正门西向,设圆券门。南北两面各辟长方形之窗。门内有不规则的巨石,略近方形,四围凿方龛凹入,计南侧二龛、东西北各一龛。龛面刻佛垂般涅槃略说教戒经,末行有“大隋开皇十三年二月八日刊”,铭刻保存甚佳。上部又刻有小像多尊,姿态衣纹简劲古拙,无疑的是开皇旧物。其上用乱石砌成圆柱,上部微微向外挑出至顶覆以水平形石板,很像云冈石窟支提塔的上部,可是结构过于简单,她的建造年代无法断定。(《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5卷、第4期、第47页)。
14、四川雅安蒙顶山甘露石室 又名蒙顶石殿,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内蒙顶山。甘露石室石门、石柱、石室、石梁、石斗拱、石屋面,为明代双坡顶单间(双檐斜山式)全石结构建筑。
15、福建省清源山瑞像岩 位于天柱峰上。瑞像岩石室创建于宋元祜二年(公元年),初为木构,明成化十九年(公元年)改为仿木石构建筑。石室内的宋代石雕释迦瑞像,以天然崖璧雕凿而成,高4.62米,宽2米,作立状。石室左侧有明威将军泉州卫指挥佥事李瀚所书的"重兴瑞像岩记"石刻碑文一方,记载了宋、明修建设和重修像岩的经过。
16、浙江瑞安圣井山石殿 位于瑞安飞云江上游的大南乡境内,海拔米,0多级石阶。石殿原叫许真君祠(或许真君庙),先为木构,南宋景定元年()改建石殿,坐西朝东,由山门、石坊、回廊、前后进和左右厢房组成,占地平方米,构件纯为石料。殿内立塑像外还陈列着石碑8方和石香炉、石佛、石雕等。
周雪阳/故事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