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山西大学研究生暑期基层锻炼

生态文旅融合助力古县全域旅游

——以北平镇为中心的考察

张艳鑫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古县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巩固阶段,北平作为工业重镇亟待转型。北平地处太岳腹地,自然资源丰富,且嫦娥故里党家山、相如故里李子坪和太岳根据地红色遗址均位于此,依托其神话、历史、民俗、山水生态以及红色文化等资源和现有二十四节气旅游的契机,打造“田园休闲+山水康养+历史民俗”的旅游模式。“文化生态农业”发展对于北平而言是实现从黑色经济向绿色和红色经济转型的有力抓手。首先,丰富的旅游资源使旅游发展具备可行性;其次,相对于南部乡镇,北平镇人均耕地过少,煤焦产业又遭遇瓶颈,一、二产业发展受到限制,有发展旅游的必要性。把旅游业融入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北平镇的生态文旅融合是实现古县“擦亮一张名片”全域旅游目标关键的一环,更是实现乡村振兴、巩固现有脱贫成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文旅融合“二十四节气”活动全域旅游

绪论(一)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背景下,古县北平镇的旅游发展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到依托跨区域的自然山水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单元,培育一批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构建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区域旅游业发展增长极。年9月国务院给出了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山西省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到00年,初步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转型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居民。山西推出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型政策,各地与时俱进打造文化旅游圣地,尤其是对红色旅游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进行全域[1]的探索。

古县于年脱贫摘帽,全县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巩固阶段。在此背景下,古县北部的工业重镇——北平镇所进行的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不可推卸地承担起巩固扶贫成果、振兴乡村的历史使命。无论从宏观的县域经济结构,还是从北平镇的产业形势而言,旅游业正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产业。把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同步部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北平镇是古县的煤炭重镇,随着近年来煤炭市场低迷,面临经济转型的挑战。从产业结构来看,北平镇是山西资源转型发展的缩影,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既具备黑色、红色、绿色三大板块的资源优势,又具备其区别于东、西、南其他乡镇的特殊性。从脱贫攻坚背景下的旅游发展来看,北平镇贾寨村,村集体经济和红色工程并进,是全县乃至全省的脱贫标杆,具有典型意义。乡村振兴背景下,北平镇的旅游发展具备宏观的政策机遇和综合性资源优势,但在具体推进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更多的潜力亟待激发。本研究以古县北平镇的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对其旅游发展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及其具体实行方法作出阐释,能够为新时代全域旅游提供个案。

(二)研究方法:文献调查和田野调查

在具体的资料搜集中,我采用了文献研究、口述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北平的相关资料来看,能接触到的有资料有:民国4年李钟珩编纂、新昭石印公司出版的《新修岳阳县志》,民国二十一年杨世瑛、史标青、王锡祯、王之哲主持编纂的《重修安泽县志》、01年三晋出版社曹廷元主持编修的《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古县卷》和年北平村居委会编纂的《北平村志》。但十分遗憾的是,北平镇的当代地方志修撰目前尚不完善,北平镇下辖15个行政村,自然村众多,目前只见到《北平村志》。其他村落,尤其是行政村下辖的众多自然村主要借助在北平镇暑期实践时笔者到田间地头的实地感知,认识所得也流于片面和肤浅。

一、古县北平镇简介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从文化上看,作为上古圣王尧舜禹建都之所,作为蒲剧播散之舞台,临汾一直都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古县在此发育成长。

古县[3]地处临汾北隅,因地处太岳山东麓,以霍岳名者也,历史时期又称岳阳。古县位于洪安河中上游,东与安泽县接壤,西与洪洞县地土相参,北接沁源、霍县,南临浮山、临汾,县境内涧河、蔺河、蔡子河、刘垣河纵贯全县。形成了土石山区、河谷川区、丘陵阶地三大地形特点。

北平镇位于古县北部,属高寒土石山区。西邻霍州,北交沁源,东和安泽相接,全镇共15个行政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北平環岳皆山,崇山茂林列峙环拱,山高坡长,林木茂盛,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盛产木耳、蘑菇、猴头、地蚕等野山菌。分析其一、二、三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北平农业传统基础薄弱,主要以玉米、土豆、谷子为主,土地贫瘠,分散不连片,再加上该镇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古县其他乡镇,成为北平农业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此外煤炭、铝矾土、铁矿石等丰富的地下矿藏使之成为资源强镇。北平镇作为资源型乡镇,近年来由于煤炭市场低迷,产值连年下降,工业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亟待转型。人才流失与农村“空心化”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近年来北平镇下大力气打造贫困户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旅游业成为重要抓手,机遇和挑战并存。古县北平在历史进程中有如下定位:

(一)古县的重要性——灾荒年代的移民迁入地

历史是人口在时间和空间中活动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说,移民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活动。战争和灾荒年代,粮食不足也人们也可凭借树皮树根勉强度日,百姓因生活所迫置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于不顾向山区迁徙,一则为了避祸,二则为了寻找食物。古县“弹丸小邑而名称之古见于禹贡,户口虽稀疆域辽阔”[4],位于太岳腹地,垂直地带分异显著,植被种类丰富,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繁多,作物的多样性的优势得以凸显。且山林相比平原河谷地区开发较晚,地广人稀,有较高的承载力,于是成为社会动乱时期移民涌入的重要因素。历史时期北平曾有山东、河南等地的灾民源源不断地流入,特别是民国十年()后有更多的灾民迁来。因而河南灾民有句话这样说,“吃它娘,穿他娘,没有办法上岳阳。”[5]这种现象在碑刻中有多处体现。北平“穷陬僻壤,十室之邑,而人民安泰,苦難不臨”[6],“因避難處”,很多人“潛身其上”[7]。北平乃至古县在中国移民史上作用可见一斑。

(二)交通区位

交通的发达程度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生产力通过交通条件的改进又可以扩大影响,一旦交通隔绝生产生活的效率便大打折扣。

山西南带黄河,东太行,西吕梁,太岳山等散列其间,山岭的阻隔决定其交通格局。18、19世纪的山西,交通还局限于驴驼马载,深处太岳腹地的古县更是如此。

1、关隘驿站

交通为空间发展之首要条件,盖无论政令推行,政情沟通,军事进退,经济开发,物资流通,皆受交通畅阻之影响,故交通发展为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基础。交通之畅阻对于国家之盛衰,地方之开发,与民生之调剂,皆具有莫大之作用。

中国疆域辽阔,交通建设尤为要务。从维修和管理的角度来看,由国家和各级政府负责修筑的是驿路,即官路,由当地官员、民间士绅和商人自行修筑的是民路,二者构成了交通网络。驿路的主要功能是下达政令,上传民情,同时也为百姓行旅和远距离的商品流通提供便捷。国家为了方便税收会在驿路上设置主要税口,因此是商品流通的重要通道。明中叶后,山西驿站数位居全国第七位,重要性可见一斑。咸丰九年,巡抚英桂奏准在省城设立筹饷总局,总理通省行商坐贾百货厘金药料税银事宜。行商于通省各要隘共设总卡七处,东路是平定府属的槐树铺,东南路是潞安府黎城县属的东阳关、泽州府风台县属的拦车镇,南路解州平陆县属的茅津渡,西南路蒲州府永济县属的风陵渡、北路忻州的忻口镇,在这七处抽收货厘药税。清代,驿路以其重要程度分为“大驿”、“次冲”和“偏僻”三种。山西境内从直隶经井陉、平定到太原,再经临汾、侯马至蒲州永济入陕西这条路为“大驿”,自太原府东南至潞安府(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出泽州府(今山西晋城市)入河南境的道路为“次冲”,其余皆为“偏僻”。清代山西境内的驿路有以下几条:

在京西官道方向,“自阳曲县临汾驿起,八十里徐沟县同戈驿,六十里祁县贾令驿,五十里平遥县洪普驿,八十里介休县义棠驿,八十里灵石具瑞石驿,四十里灵石县仁义驿,六十里崔州县霍山驿,四十五里赵城县赵城驿,三十五里洪洞县普润驿,六十里临汾县建雄驿……”[8]南路方向,自太原城经杨家堡、三贤、同戈、徐沟抵团柏镇,路岔开:其中向南的一路,经平遥县、平阳府(今临汾市)、曲沃、闻喜、安邑、运城、解州、蒲州、韩阳至风陵渡,渡黄河抵达陕西西安府。无论是大驿还是次冲,古县都不在此序列内。之后的铁路和国道等的选线与驿所布局相一致。在古县通各乡镇的路修筑以前,也还是重岗复岭,道路险阻,势陡径仄,乱石龃龉的交通状况,必然使行旅苦之。

在古代盐是民生所重。清代河东盐运道中,规定了各引岸盐商的食盐运销路线,实行定线运输。在临汾道的盐运中,从运城30里到陶村(现盐湖区),再30里达水头(夏县),0里小郭店(闻喜),0里过闻喜。继而续行30里至东镇(闻喜),又30里到隘口(侯马),又0里到侯马驿,又30里到高显镇(曲沃),又0里至蒙城驿(曲沃),又40里到赵曲镇(襄汾),再40里到临汾县。[9]相对比其他,岳阳(古县清时称岳阳)皆非重要的盐运节点。作为官路的补充和延伸,民路是众多连接驿路的地方小路。古县境内这类通道较多。

“王公设险以保其国,知控扼不可不让也。”[10]从民国县志可见,在岳阳县域内曾有几个战略地位重要的关隘。辛庄堡、贾寨堡、千佛沟……皆位列其中。

南山属太岳山脉中段,在古县城北36公里,因位于北平镇之南而得名,山中煤、铁资源丰富。“西南麓千佛沟村历代冶铁铸造业繁荣,为历史上的铸铁炉之地。村西千佛洞存有古代铸造的铜、铁佛像千尊”,[11]目前千佛洞仍在,千佛的故事仍口口相传,但传说中的千尊佛像早已不知所踪。明清时期,山西因有盐、铁、煤炭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使手工业生产得到发展,从资源角度而言,千佛洞的传说真实性还是相对较高的。还有两处史料亦可佐证:其一,交里村尖阳里九天圣母庙清道光六年()的碑刻《创修九天圣母庙功德碑》中的捐资名单中也出现了万全炉和一合炉;其二,《重修岳阳县志》卷四《坊里堡寨关镇》载:“关镇,岳二关五镇议而不征,有古道焉,千佛沟县北五十里沟甚窎远,关隘垛口尚存”。也再一次印证了这一带的铸造业也曾辉煌一时。总而言之,从山西整体的交通格局来看,古县内部有地方性的交通节点,商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缺乏大的交通节点。

、商业节点

庙宇的修建很大程度上依靠商号捐款,因此碑刻也能微观地反映商业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古县卷》中碑阴的捐资名单中商业字号的信息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gshue.com/cscd/5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